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海南文昌百年符家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蔡 倩 符王润 时间:2013-08-05 10:57:03 星期一

    符家宅沿用了文昌传统民居注重雕刻的特色。 海南日报记者 张 杰 摄

    符家宅外形呈现鲜明的南洋风格,但局部及细节又保留了文昌民居传统艺术的精华。海南日报记者 张 杰 摄


符家宅的拱券。 海南日报记者 张 杰 摄

    符家宅的主体为三栋两层瓦顶楼房,另有8间横屋及前后花园,建筑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海南日报记者张 杰 摄

 
符家宅全景。 海南日报记者 张 杰 摄

    将南洋风格与本土元素相结合是海南侨乡建筑的普遍特点,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随处可见,还将南洋风格与伊斯兰风格的时尚大气,与本土人文的低调、质朴相结合,其建筑理念中的开放性与浓浓的故土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晨,阵雨初霁,润泽的湿意尚未从斑驳的高墙上褪去,一抹太阳赠予的金黄落在符家宅的檐头,檐头雕刻的兽首正吐出一滴雨水,格外晶莹。从紧锁的铁栅栏往宅子内望去,一道道纵联的拱门层层递进,庭院深深。

    这座大宅深藏于海南文昌市头苑镇松树下村,故此又称松树大屋。曾辉煌一时的它在近百年的时光里,见证了数十年的庄严辉煌、数十年的热火朝天、数十年的清幽宁静。

博采众美汇风流

    从文昌市区出发往北,沿203省道铺文线方向行进,驱车行进20来分钟,即可到达绿树葱笼的头苑镇松树下村。雨后湿漉漉的乡间小道,将记者引向符家宅。看宅人符策轩使劲拉了拉锈迹斑斑的链子锁,随着锁匙插在锁孔里发出生涩的“咯吱”声,这座在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沧桑老宅终于在记者面前敞开了大门。

    海南的百年老宅并不少见,但像符家宅这样同时融合了琼北乡村民宅风格、南洋骑楼风格与伊斯兰拱券风格,且规模宏大的现存民宅,则是寥寥无几。

    符家宅始建于1915年,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3栋连体2层瓦顶房和8间横屋组成,共有34个房间,是海南比较传统的三进单横屋式。3间连体的大屋结构相近,均为中间中堂、两边配以卧室的设计,中堂旁残留的半段台阶通往2楼。3间正屋之间的2楼都勾连相通,横跨天井,把院落划分为8个小天井。符家宅以泰国黑盐木和当地青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用文昌本地的优质灰浆粘合,结实的用料也使得老宅历经百年依旧岿然不倒,哪怕榕树、野草在墙体中滋生蔓延。

    进入符家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层叠叠的伊斯兰风格的拱券连廊设计,马蹄形、三叶形、弓形与尖形的拱券运用是符家宅的一大特色。多道拱券并列的纵联拱筒式门廊庄严肃穆,像一个个美妙的取景框,截取出最别致的风景,每换一个角度,都会获得一份新的惊喜。据符策轩介绍,符家宅的拱券元素还引来了大批建筑学者前来考察,受到了媒体、户外探索爱好者等各界广泛关注。

    建于98年前的符家宅还引入了当时比较新式的建筑风格:3栋2楼相通的连体楼设计、2楼房间的前后两个内阳台、从屋顶和阳台顺着柱体延伸至天井的排水管,这样的建筑概念使得老宅在今天看来也不落俗套。

    将南洋风格与本地建筑元素相结合是海南华侨建筑的普遍特点,符家宅中的海南人文元素更是随处可见。除了结构设计外,木雕、石雕、灰塑、浮雕、阴雕、镂空等中式传统工艺在松树大屋里的细节处彰显无遗。兽首傲然雄踞在檐头,一朵莲花浅浅地雕在拱形窗框上方,只剩下一半的木窗上镂雕的松树与蝙蝠还清晰可见,墙头与墙角的彩绘灰塑与青苔夹缠在一起,墙头几何线条组合方式,带着岭南建筑的风格,收敛贵气,简约明快。

    把南洋与伊斯兰风格的时尚大气,与本土人文的低调质朴相融合,正是符家宅建筑理念中的开放性与浓浓的故土情怀的体现。

倚栏抚墙忆风流

    符策轩算是符家宅主人的远房亲戚,如今被委托看管这座老宅,出生于1952年的他没有经历过老宅初建的辉煌时期,但从村里的老人那里,他还是能听到不少关于这家人的故事。

    在新加坡经商的三兄弟———老大符永质、老二符永潮与老三符永秩,以橡胶业而发迹后,衣锦还乡,修建祖宅,于1915年雇佣军队从南洋运回大量光银和名贵建材。“我听村里老人们讲,那堆光银多呀!多得都没地方放,就那么露天堆着!”符策轩红光满面地咂咂嘴,仿佛他曾亲眼见过符家三兄弟当年泼天富贵的盛况。

    村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故事便是,村人如果去找符家兄弟当面讨要,他们会大方地送出一块光银,只有偷银贼才会受到家丁的严惩。

    符策轩还讲述了另一段村中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松树大屋屋后有条小溪,溪水清澈,经常有人在溪里堵水抓鱼。符永质背手看着村人们四处寻觅石头来堵住溪流,嘿嘿一笑:“要是我就不用石头,直接抱堆光银丢溪里,堵住水,就能抓鱼啦!”

    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以考证,但无一不描述了符家三兄弟当年建宅的大气派、大手笔与大魄力,符家宅初建的雍容华贵与富丽堂皇由此可见一斑。

    符家宅在1917年建成后,在当地远近闻名,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观赏,当年甚至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宁愿不吃饭,也要去看一眼松树大屋!”

    符家宅建成不久,符永质与符永潮便返回新加坡经营生意,老三符永秩往返于新加坡与海南之间,兼顾生意和看管房屋,一直到1930年代末。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乱,符家举家迁往新加坡,符家宅高宅深门,易守难攻,在战争时期成为游击队的驻扎地。1950年后,符家宅被征用为小学,至今墙上还保留着红漆描写的“一年级”“公布园地”和“比武台”等字样。

    大跃进期间,符家宅被改为食堂和粮仓。“几十个村子的人都来这里吃饭,有上千人呢!”符策轩还依稀记得符家宅中上千人一起吃饭的情形。

    此后,符永质的妻子潘氏和符永秩的妻子林氏回到符家宅居住。两位年迈老妪生活艰辛,只得将老宅中值钱的木料拆下变卖,以维持生计。“林阿婆有时会帮邻居们看孩子,我们看她可怜,有时候也给她送些食物。”符策轩忆起两位老人从昔日的富贵沦落到晚景凄凉,不由感慨连连。

    潘氏在1972年以100岁的高龄去世,林氏则是在1982年77岁时离世。至此,符家宅中便再没有人居住、无人看管了。

断墙残垣散风流

    2010年,老二符永潮的孙子符树忠已经73岁,赶回海南,处理了符家宅的房屋产权手续。“从那以后,房子就是我来看管打扫啦。”符策轩挥动扫帚,扫走连廊下的一层浮灰。“老大符永质的7个孙女每年清明还会回来一趟,看看老宅,给祖先拜墓。我也陪着她们再看看这老宅。”

    据符策轩介绍,符家后人已无力修缮老宅。现在的符家宅虽然高墙依然矗立,廊院格局犹存,但已经变成破败不堪的残楼了。

    符家宅中大半木质窗框已经松松垮垮,或是干脆不存在了,只有一扇半扇窗框上的雕花依稀地描摹着曾经的辉煌;房顶的瓦片七零八落,不知所终,横梁被拆卸得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根还支撑着,追忆它杳无踪迹的同伴;青苔和野草悄悄爬上高墙,取代了雕花与彩绘,重新用斑驳陆离装点这墙壁;爬上正屋二楼的木质台阶和二楼的木质楼板早已腐朽,二楼那美妙的伊斯兰风情的圆窗与阳台再也无法迎来凭窗眺望的人了。宅院楼体之间疯狂生长的绿色植物,却仿佛老宅生命的延续一样,伸展恣肆。

    符家宅2009年5月被列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符策轩受托看管老宅,做一些简单的打扫工作。他向记者透露,对老宅的修缮,文昌市政府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