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刚刚修整一新的海南海口中山路,彩旗高挂,热闹非凡。来自中山路及白沙门的一百多位群众在天后宫前静静等候着。另一边,一群手持令旗的仪仗队队员也正整装待发——他们在恭候着来自福建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金身驾临这一处有着700年历史的天后宫。晚上11时,妈祖金身神像进入中山路,顿时,锣鼓齐鸣,鞭炮震天,深夜的中山老街成为了妈祖信众欢庆的海洋。
据了解,这尊福建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金身,在中山路天后宫驻跸一天之后将与福建、海南、台湾等地妈祖神明一起,参加在琼海市潭门国家中心渔港举行的“2013两岸妈祖佑南疆祈福活动暨第四届琼海市南海传统文化节”活动。
随着天后故乡祖庙妈祖金身的到来,中山路天后宫及海南妈祖的历史记忆,再次成为了全城热议的焦点。
湄洲妈祖金身进入中山路
热闹的中山路天后宫
中山路天后宫老庙的木雕
木雕人物特写
白沙门天后宫
海口大庙今何在深藏老街少人知
据海口市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提供的资料,海南第一座妈祖庙于元代在白沙津(今白沙门)建起。后因台风来袭,天后宫毁于一旦,其梁木等构件被海浪冲至环海坊(今中山路),后人用其原件就地重建中山路天后宫。由此看来,中山路天后宫算得上是海南建造年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7月31日,借着湄洲妈祖金身驻跸海口中山路天后宫的时机,记者走访了这处深藏闹市的古迹。
中山路87号,在并肩而立的骑楼中,一座小小的仿古牌坊显得毫不起眼,这里就是天后宫的大门所在。一处有着700年历史的古庙,竟然深藏于骑楼林立的中山老街,以致于不少漫步老街寻胜迹的人往往与之擦肩而过,着实让人感到意外。
由庙门进入一条近似小巷的甬道,高悬的灯笼及红绸,将喜庆的气氛装点得充分而得体。甬道的尽头,是一间矮小的建筑,如果不是门口“圣德配天”的横额所提醒,外人很难想象,这间丝毫没有“庙貌”的房子会是妈祖的栖身庙食之处。进入庙内,里面已经聚满了不少上香的信众。据他们介绍,这一天,中山路的一群老街坊早早就来到这里,上香祈福,设席聚餐。热闹的景象,一如乡村社会中常见的“公期”。
综合史料的记载,中山路天后宫“创始于元,沿袭于明,而香火极胜于清”。明朝初年,因处于城北的天后宫“其庙狭小”,主事官员经过一番波折,与琼山进士王克义交换了土地,并在新址上建起了这座新的天后宫。而据相传,这一次的修建,获得了苏、福、广、潮、琼五府的共同支持。随后的雍正、乾隆及咸丰年间,都有过增建及重修。
中山路原名“大街”,意为“大庙”所在的街道。一个“大”字,充分说明了中山路天后宫不同寻常的地位,史料称“形家谓海口之得地者,则莫如大庙也”。在数百年前,这里是往来舟楫所必经的南北要冲,所谓是“萃人物之繁华,揽舆图之胜概”。那些渡海而来的官员踏上海南岛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到天后宫祭拜一番,感谢海神妈祖保佑平安渡海,也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悬居海外的南荒之地顺顺利利。而即将满载而归的闽粤商人,也会在登船前来到庙里上香祈祷归程一帆风顺。古志称“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
说起中山路天后宫的往昔,家住中山横路的吴阿姨打开了话匣子。吴阿姨称,受家公家婆的影响,自己也逐步融入到中山路的“妈祖文化圈”之中,对天后宫的历史也有了不少认识。吴阿姨指着东边的一座老建筑说,这里才是真正的妈祖庙,目前祭祀妈祖的地方,也仅仅是老庙的一处厢房。
这间在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过的妈祖庙,可谓是命运多舛。吴阿姨介绍,百年前的妈祖庙,可不像现在这般落魄,现在紧靠着正殿的骑楼,原先是一片空地,从正殿可以看到数百米外的老钟楼。至于庙前为何会建起这几间遮挡视线的建筑?吴阿姨告诉记者,根据老一辈的说法,是因为当年庙门正对着河沟,有人以为不祥,所以同意建起商铺遮断。
解放后,天后宫作为公产直管房,由市房产局将其长期租赁给该市商贸局下属的特需商品供应总公司的“中山华侨商场”使用;2000年,在商贸体制改革过程中,这间数百年历史的老庙宇,竟然成为了私人物业。随后十年,民间关于收回天后宫的呼声一直不断,一直到今年初,有关单位与居住在天后宫的业主签订了“产权置换协议”。至此,被占为它用多年之后,天后宫正式“回归”。
从侧门拐进老庙,门后横放着一块“天妃庙田记”的古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尽管文字多有湮灭,但可以看出“弘治十五年”等字样,这块老碑记录了古人捐田供庙的事迹。进入正殿,这间刚刚“物归原主”的老庙,尽管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仍然风韵犹存。正殿是中国传统抬梁式结构,在高大的石柱支撑下,形式多样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让人叹为观止。每处斗拱的上方,都有一组镂空雕刻的木刻,用长焦镜头拉近观察,沾满尘埃的雕像上,人物神态、动物形状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做工之精妙、用料之上乘,真不愧是广潮高琼等五行商民耗资“白银八千有奇”而新建的杰作。
闽粤客商接踵至妈祖信仰渡海来
说起妈祖文化,还得从妈祖的故事说起。相传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真名为林默,因出生时不哭不闹,又称默娘。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她为抢救台风中遇险的船民罹难海上,仙化成神。此后她常显灵海上,庇护海运,被信奉为海上保护女神。因林默娘救世济人,泽被一方的“圣德”,被历朝皇帝多次赐封,从宋代的 “灵惠夫人”到元代的“护国明著天妃”,再经过明清两代的“圣妃”“天后”,妈祖的地位也如封号一样越来越高。东南沿海的人民更一直将其尊为海神,成为了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追根溯源,妈祖“踏足”海南,则与闽粤商人闯海有着紧密的联系。
早在宋元时代,拥有珍贵热带作物货源和海产品的海南岛,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淘金,其中又以广东和福建籍的商人为多。数百年前,这批怀揣梦想的闯海人,经过海浪的颠簸而闯荡琼州,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他们也遵从家乡习俗,在足迹所到之处建立妈祖庙进行拜祭。随着明清两朝闽粤客商淘金潮达到高峰,海南的妈祖庙也由随之兴盛。据《海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的统计,信仰妈祖的闽粤商人,在海南各地兴建妈祖庙达200多座,其中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除海口外,文昌、琼海乃至儋州都能见到天后宫的香火。
在海口白沙门中村的一座天后宫,大门石匾上“天后宫”三字的右上方,刻着“闽粤”两个小字。白沙门天后宫内的村史资料也介绍称,这个设有码头的雷琼海路要冲,曾经活跃着一批闽粤客商,他们在这里建起了“漳泉会馆”和“兴潮会馆”。而学界也有研究表明,这类会馆往往也会同时设立妈祖神像供人祭拜,算是妈祖庙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着闽粤客商在海南活动范围的深入,妈祖庙也由沿海传入腹地。在《民国儋县志》中,收录了两篇有关王五天后宫的碑文。其中之一是康熙年间的《敕封护国庇民英烈天后娘娘庙碑记》,在碑文中即直接点明“琼为古珠崖郡,盘踞巨洋之中,四时风气清淑,水土所生,颇多宝物,探奇之客接踵而至。”这批来自广郡、“客于市者”的士商,在这个远离海滨接壤黎境的墟市收购山货的同时,也兴资建起了带有会馆性质的天后庙。
海南岛四面环海,岛上移民或渡海而来,或以海为生,而海洋的恶劣无情也让人们敬而生畏,这一情况注定了被奉为海神的妈祖迎合了当地人的需求。渐渐地,由外来客商祭拜变成当地渔民敬奉,妈祖这一舶来信仰植根于当地民众心中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根据民间传说及史料的记载,妈祖在海南也有不少的灵验故事。白沙门的天后宫,正殿前挂着一块“慈云广被”的牌匾,据说两广总督、海南人吴元猷从任职的虎门坐船回海南,不料海中遇险,于是焚香向妈祖祷告,最后得以安全而归,于是吴元猷在上岸后特来白沙门天后宫祭拜,并赠匾致谢。而中山路的天后宫,也有着妈祖显灵,护境安民的传说。按《重修海口天后庙记》所述,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张十五拢舟聚众到此劫掠,海口几被蹂躏。在“炮火轰击,弹子如雨”的险境里,住在中山路天后宫附近的居民却神奇般的“无一伤者”,妈祖庙也“巍然尚存”。当地人由是认为这是得益于妈祖显灵保佑,特地募捐重修大庙。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日(妈祖诞辰和忌日),海南各地的妈祖信众都会到天后宫祭拜祈福。而中山路天后宫,也会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在春节期间,这里民众还将妈祖抬出,举行盛大祈福巡游,成为海口著名的一大民俗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记者手记
通过中山路的骑楼,可以看到近百年前商业繁华的海口。而隐藏在骑楼深处的天后宫,则让我们看得更加深远——遥远的宋元时代,一批批渡海而来的闽粤客商在海南岛四处奔波,他们收集山货等特产,装船渡海运回内地。而盛行于故乡的妈祖信仰,也随着他们的足迹来到了海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四处开花,最终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民间崇拜。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