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
在北京打工的陈先生近日因孩子补课环境恶劣而十分着急。其在江苏老家的孩子即将升入高三,孩子所在的民办中学按照以往惯例,从8月1日就开始了补课。可是这段时间南方持续高温,加上该校教学设施和条件较差,仅有几台吊扇可用的教室环境已让部分同学出现了中暑等身体不适。陈先生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媒体后学校才匆匆宣布“因高温就此停课”。
禁止暑假补课,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可谓三令五申。在教育部今年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中小学生暑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但是,仍有许多学校对此置若罔闻,组织学生尤其是即将进入毕业班的学生违禁补课。即使学校没有补课,家长也为孩子寻找各种培训机构,使其不堪重负。
暑假补课如火如荼
暑假过半,各地开始陆续曝光了多所中小学违禁补课的现象。有的学校在上学期结束不久就开始召集学生补课。而且,多数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即使因孩子中暑而向媒体曝光的陈先生,其初衷也不是为了禁止补课。“其实我并非不同意孩子补课。”陈先生说:“只希望在保证健康状况的情况下合理补课”。
比起公开违禁的学校补课,暑假培训机构补课因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可谓堂而皇之。北京平时出现在中小学周围的交通拥堵现象暑假期间转移到了一些培训机构周边地段,一些孩子在培训机构几乎从早到晚,和平时上学一样。
记者了解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北上广”等大城市,将孩子送入培训机构的各类补习班已成风尚,据去年网易数据统计,在上海有90%以上的学生都以各种方式参加暑假补课。这些补习的学费不菲,一个为期10天的初升高补习班收费1万余元。
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小升初或者初升高的学生是假期补习班的主力军,选择英语、数学的人偏多,“这些学科直接与升学率挂钩,每年都很火爆”。
高成本的补习,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呢?答案值得深思。
在网络搜索中输入“暑假补课”四个字,除了各色培训机构广告之外,与此相关的抱怨声也是此起彼伏。的确,教育部的禁止补课本来旨在让孩子们暂别繁重的课业,接触社会,开阔视野。而如今,暑假俨然成为另一个“小学期”,离初衷越来越远。
为何教育部每年三令五申的禁令屡屡得不到有效实施?
“补课大军”也有无奈
好不容易结束了繁重的一学期课程,却又一头栽进补习、作业的海洋,学生们不堪重负,却又被逼无奈。
同样感到无奈的还有家长。家住北京东城区,天天送孩子远距离上补习班的王女士觉得很委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课,你忍心让自己的娃落下吗?孩子不补课,难道让他自己待在家里玩游戏吗”?
而陈先生在向记者爆料违规补课的同时发出感慨:“我们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陪小孩,孩子在长假多充电也是应该的。毕竟现在是以考试成绩为最直观的评价方式,补课能提高成绩,当然对小孩将来的发展有帮助。”
这样的担忧有其道理。这也是当下的现实情况:农村的家长农忙或外出打工,城市的家长忙于工作,很难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把孩子送进补习班,一方面孩子的学习有人管,另一方面孩子的安全也有保障。
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假期补习班已成为家长的现实需要。因此,只禁止补习不可能抑制“补课大军”的不断扩容,相反,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加强规划,将其变为增加自我认知并能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暑假,应该成为未来探讨的重点。
暑假亟待走出“学业”困境
如何将孩子从学业中解救出来?有专家指出,补课的流行实际上是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催生的结果,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考试是上升的主要渠道,而考试成绩是检验和判断能否升学的重要标准,在这一前提下,不论是学校统一还是家长私下报班,都是为了追求升学率的提高。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的张政法教授认为,家长和孩子的现实情况表明假期接受培训有一定内在需求,但这一需求却异化成当下愈演愈烈的“补习大战”。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补课这一现象,而是补什么和怎么补——对于家长的无奈和孩子的抱怨来说,改变暑期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则更加重要。因为教育水平与孩子将来的就业直接挂钩。当下社会在对待人才方面的“唯考试论”和“唯学历论”不仅在根源上制约了教育的多元化,也迫使更多的孩子走上极端的竞争道路。
他提议,国家应当打破用人单位在择人时对学历和成绩的歧视,用具体制度和规章条例来对此类现象加以抑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只有改变终端规则,才有可能改变假期培训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异化倾向,改变假期培训以课业成绩和升学为单一指向的现状。
在这一前提下,要让儿童的暑期生活过得有意义,“补课”又该由谁补、补什么内容?张政法提出,依照现实的情况和学生、家长的内在需求,与其让各类以学业为主的补习班大行其道,不如让运行成本更低、手段更丰富、设施更健全、整体更专业的学校来承担这一责任,进行一些非学业类的培训。假期培训应当以兴趣为导向,围绕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封闭性,以及课堂与社会的断裂性,用考试之外的内容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现实问题,参与不同社会实践,最终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寓教于乐,用更广阔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不拘泥于平时课堂学科内容和考试内容,也许这样的‘补课’才是家长放心、孩子接受的,也是更有意义的。”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学校的职责,暑假是家庭和社会参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有效时段,但在目前家庭和社会明显缺位的情况下,是让学校承担起学生的假期,还是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下一代中的职责,还有待探讨。但无论如何,让孩子们的暑假困囿在“学业”中,天天在补课中度过,是该让我们的社会、家长、学校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做点什么了。(本报通讯员刘 梦 任 杰 本报记者 王庆环)
相关链接:
五部门治教育乱收费 禁靠择校、补课等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