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衣
晚清龙被
纺染织模拟场景
历经四次搬迁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于近日揭牌,8月19日,记者走进该馆时,各种黎族、苗族先民的生活器具映入眼帘,一幅幅刀耕火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详观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藏品,无不让人赞叹先民们的聪明智慧以及绚丽多彩的当地民族文化。
黎锦精品:晚清龙被
被子在当今实在算不上稀罕之物,可是在物质匮乏和技术有限的过去,却是奢侈的象征,尤其是黎锦技术织成的龙被更是贵族的象征。为得一床黎族先民所使用过的龙被,保亭民族博物馆馆长陈玉林可谓呕心沥血,成了一名民间寻宝人。
陈玉林说,黎锦是黎族文化的精髓,而龙被是黎锦各种技艺的最高成就,它分为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和五联,因被单上织绣有龙的图案而得名,过去,只有大户或当官的人家里才有龙被,是典型的贵族象征。因技术复杂和象征意义重大,制作龙被的人选十分重要,不仅要熟知纺染织绣技巧,本人且不能有过不详之事发生,一个村落中这样的人选只有几人,而且她们要一起耗时几年的时间才能做好一床龙被。
为了觅得这样一床龙被,陈玉林一寻数载,直到去年他才在五指山地区一个收藏家手中寻得一床三联龙被,两条边联除有黎族传统图案外,还有两条栩栩如生的腾云蛟龙,中间一联则是两只精美的凤凰与日月争辉。陈玉林道出其中细节:“之所以凤凰在中间,是因为当时慈禧执政,之前通常是龙在中间。”
巧夺天工:柔软耐穿树皮衣
踱步保亭民族博物馆内,可以看到很多黎族、苗族先民们使用过的生活器具,这些器具中最吸引记者的当属独木器,它们清一色为整块木头制作,小到一个牛铃,大到舂米臼、蒸饭桶、米缸和独木船。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独木器是最典型的黎族、苗族生活器具,多是用原木刳制、雕凿而成,制作的器具不仅注重实用性,还讲究造型优美,眼前的一件件器具无一根铆钉或拼接痕迹,既质朴端庄又不失自然本色。
除了独木器外,还有更具当地黎族特色的树皮衣、藤盾、篓、壶等特色展品。陈玉林说,在过去,黎族百姓的家中是看不见柜子等器物的,他们使用的物品全部是自然材料做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树皮衣,取自见血封喉树皮,经过搓洗、拍打等工序制作,去掉了硬质物只剩纤维,不仅耐穿而且十分柔软,至今还有人保存着树皮衣的制作方法。
在娱乐方面,黎族、苗族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鼻箫。鼻箫是海南黎族的特有乐器,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防止技艺失传,保亭专门开办了学习班,将鼻箫等技艺传承下去。
保亭民族文化遗产丰富
陈玉林介绍,保亭的历史和民族文化非常悠久,国家考古人员也多次到当地进行考察,目前已经发现20多处古代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瓷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2009年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很多布纹陶片。
为了更好地守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和物质遗产,当地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着手建博物馆。现如今,历经四次的搬迁,从最初的仓库储存到今天的保亭民族博物馆。收藏和征集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并得到当地百姓和各界收藏人士的大力支持,目前,1668平方米的博物馆内已收藏570余件套文物,分为历史、民族、革命三大类。
保存人类记忆衍生文化商机
陈玉林说,博物馆既体现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又起着与经济发展互动的作用。博物馆作为一个载体,保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内涵,架起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在某些方面,它已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体,对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无形效益和地区吸引力。
通过博物馆弘扬民族文化,可以极大地的带动保亭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大量的衍生商品。在社会效益方面,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文化圈,可以带动周边商业活动。所以说,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贮藏所和守护者,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尤为显著。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