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103岁红色娘子军王运梅琼海辞世 追忆传奇人生
来源: 南海网综合 作者:张期望 时间:2013-09-16 11:25:25 星期一

  她走了,

  留下传奇的峥嵘岁月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一曲《红色娘子军》让这支奇特的队伍传颂大江南北。电影《红色娘子军》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女战士背着孩子赴战场。这位女战士的人物原型是王运梅,她是红色娘子军的排长。这位今年5月刚刚满103岁(虚岁104岁)的传奇人物在2013年9月14日凌晨1点50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弥留之际,王阿婆对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

  弥留之际

  81岁女儿寸步不离不分昼夜悉心照顾

  2012年10月,已经102岁高龄的王运梅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散步时,不小心摔倒,导致右肩骨折。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王运梅的右肩没有完全愈合,但能够自己端碗吃饭了,但自从摔伤之后,原本身体硬朗的王运梅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今年8月15日,王运梅由于胸积水被送往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十一天后出院,继续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生活。9月12日晚10点多,因血管堵塞动过手术的王运梅再次病发,被送往医院,当晚便进了重症监护病房。

  9月13日晚11点,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后,家人按照当地风俗,连夜将老人送回老家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委会仙贡村民小组。这位年轻时曾背着孩子驰骋战场的女战士,在9月14日凌晨1点50分与世长辞。

  “我母亲真的很孝顺,在外婆生病近一年的时间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她。”今年43岁的马秀贤是王运梅的外孙女,尽管母亲庞庆美已经81岁高龄了,但是照顾自己母亲王运梅的事情很少让子女插手。摔伤了右肩后,王运梅生活就开始不能自理了。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厐庆美经常整夜不睡觉,守在自己母亲身边。

  “如果母亲离开外婆超过半个小时,外婆就会不停地问她去哪里了,一步也离不开。”马世菊是厐庆美的二女儿、王运梅的第二个外孙女,她说,外婆病了那么久,身上从来没有一点异味,母亲每天都要给外婆擦洗身子。

  “她们母女情深,相依为命一辈子了”马世菊说,外婆在去世前的几个月里,已经神志不清了,但只要清醒的时候,都会念叨着自己的母亲,担心她以后的生活。

  1936年,庞庆美只有3岁大的时候,外公庞隆焜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用家里的水田典当了100光洋,搭船去了南洋。到了南洋以后,曾经随信给王运梅寄来一张照片并希望王运梅去南洋找他,但由于他们的小女儿年龄尚小,再加上对故乡的依恋,王运梅并没有前往南洋。照片上的庞隆焜西服笔挺、英俊潇洒。直到去世前,王运梅还珍藏着这张照片。

  日军侵占海南以后,王运梅与丈夫庞隆焜的联系中断。庞隆焜一度听到传言,说王运梅已经不在人世。经过一段痛苦的折磨后,庞隆焜在南洋重新娶妻,并生育3女2男5个孩子。

  后来,庞隆焜从返回海南的华侨那里得知王运梅还活着,喜出望外。他托人从马来西亚带信给王运梅,希望她过去,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成行。

  1984年夏天,马世菊把王运梅对丈夫说的心里话录在一盘磁带上,托人带给远在马来西亚的庞隆焜。听到妻子久违的声音,庞隆焜热泪盈眶。据说,此后庞隆焜经常在夜深时听这盘磁带,边听边回忆与妻子患难与共的日子。

  1993年1月21日,庞隆焜在马来西亚病逝。听到这个消息时,王运梅一个人痴痴地呆坐了好长一阵,不愿意和别人讲话。

  2007年春节期间,庞隆焜在南洋生的两个儿子庞庆良、庞庆泮来到琼海阳江镇,探望他们在琼海的“母亲”王运梅。王运梅把这两个“儿子”视如己出,逢人便讲:“我自己‘肚不疼’生的两个儿子从南洋回来看我,真是太欢喜了。”

  为庆祝两个儿子“回家”,当时王运梅还特意让晚辈们准备了20桌酒菜,款待来祝贺的乡亲们。两个“儿子”按照海南风俗祭奠了祖宗,又在亲友陪同下到博鳌等景点。临别,王运梅给两个“儿子”分别包了红包。两个“儿子”流着眼泪说:“等‘母亲’百岁生日那天,一定和三个姐姐一起来祝寿。”

  2009年,王运梅百岁寿辰,果然迎来了从南洋来祝寿的5个“儿女”。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苏晓杰摄

  王运梅宣誓入党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王凯摄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电影红色娘子军资料图

  电影中的娘子军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极大成功,影片故事和片中的祝希娟饰演的吴琼花、王心刚饰演的洪常青以及陈强饰演的恶霸地主南霸天等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影片很好的把握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片获1962年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

  她的传奇

  行军中分娩背着孩子战斗

  21岁报名参军迅速投身战斗

  1910年5月,王运梅出生在阳江镇一个贫苦家庭。三叔王启宏是红军战士,哥哥王运栋参加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后遭敌人追捕被迫逃往南洋。

  1931年3月,乐会县(1958年琼东、乐会、及万宁县部分区域,合并为琼海县)妇女们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一支“赤色娘子军”,主要负责红军部队的后勤和宣传工作。据阳江镇文化站原站长庞启江介绍,当时这支队伍并没有枪械等武器,还不是武装队伍。1931年5月,琼崖特委在乐会县发布招募女子军的布告,号召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许多年轻姑娘见到布告后纷纷报名,其中就有21岁的王运梅。

  当时报名要求入伍的女性共有700多名,最后筛选出了一百名左右。这些女性大多来自穷苦农村家庭。随后,中共琼崖特委将“赤色娘子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连),由当时的海南琼崖师部直接领导,全连分为三个排,王时香任指导员,庞琼花担任连长,冯增敏、庞学、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排长。

  女子特务连成立后接受了完全军事化的训练,原先这支队伍的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随着战斗形式的变化,她们很快投身到战斗中。

  行军途中分娩孩子不幸夭折

  看过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位在行军途中生下孩子的女战士,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王运梅。

  1931年6月,琼崖红军决定消灭乐会县的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宛部队,娘子军奉命配合红三团和赤卫队的诱敌战术伏击沙帽岭,当时娘子军当时从沙帽岭的山沟中行进,国民党部队见到我们的队伍都是娘子军,一边率部急追过来,一边大叫道:“那是女的,不要怕,不要怕,活捉她们,谁捉到归谁。”

  娘子军边开枪边后撤,佯装败退,敌方很快被引诱到伏击圈,埋伏在一旁的红军主力趁机发动猛攻,对方猝不及防,乱作一团,不到一小时就被击溃。随后,娘子军特务连又在火烧文市炮楼战斗中,活捉了恶霸“冯朝天”(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的原型之一)。几场战争下来,娘子军声名鹊起,许多女性纷纷要求加入,1932年春,琼崖特委决定扩编这支武装队伍,娘子军新增2个连,共有140多人,娘子军配合红军主力先后拔除了乐会、琼东、万宁、定安、文昌五县的多个敌据点。

  1932年8月,国民党的警卫旅陈汉光率领大量人员再次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考虑到敌强我弱的局势,琼崖红军决定将部队再次向母瑞山转移以保存革命力量,队伍开始了艰难的行军。

  1932年秋,怀孕的王运梅在跟随大队行至母瑞山附近时分娩,女战友们找来树枝、山葵叶、芭蕉叶搭成临时产棚,王运梅的儿子顺利出世。为逃避国民党部队的追击,第二天,王运梅就抱着孩子和战友们继续前进。因缺乏营养,加上行进途中的恶劣环境,王运梅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在她的怀里停止了呼吸,连父亲也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当时小孩尸体被掩埋在一棵树下,后来王运梅找了很多次也没有找到具体位置。

  她的晚年

  102岁高龄时入党在纪念园当讲解员

  2010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运梅得知自己还不是党员,当晚就打电话给外孙女马世菊,要求入党。有着10多年党龄的马世菊决定帮外婆了却这近一个世纪的执著。

  2010年6月30日,一封由马世菊代笔的入党申请书交到了阳江镇岭下村党支部。因为申请人身份的特殊,王运梅的入党志愿先后引起了阳江镇委、琼海市委组织部、海南省委组织部的关注。

  在《入党培养对象考察写实簿》《入党志愿书》这两份入党材料上,详细记录了两年来王运梅接受组织培养、考察、审查等过程。2011年6月,王运梅被确定为入党培养对象;2012年6月,她被确定为入党发展对象。2012年7月4日,阳江镇党委研究决定,接受她为中共预备党员。

  2000年,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建成后,王运梅和同是红色娘子军的潘先英、卢业香住进了纪念园。尽管有专人照顾饮食起居,但当时90岁高龄的王运梅和另外两位姐妹也没闲着。3人不仅在园内挑水种菜还担任纪念园的义务“讲解员”,给游客介绍红色娘子军的事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王运梅在生活还能自理时,坚持自己洗衣服,帮工作人员扫地、洗菜。她性格开朗,纪念园里常常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健在的娘子军

  随着王运梅的辞世,如今居住在琼海市阳江镇益良村下水寮村民小组的潘先英和住在中原镇的卢业香成为仅存于世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了。15日下午,南国都市报记者探访了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

  潘先英:一唱“向前进”就喜笑颜开

  今年98岁的潘先英,身体依旧硬朗,如今和两个儿子住在村中,四世同堂,孙子外孙等加起来,儿孙总共有五十多人。

  “阿婆年轻时胆子很大的,那时候大家都说我是个不怕死的倔丫头!”潘先英说,“当年参军时我还不到16岁,部队不收,但是我强烈要求参军,后来就留下了,那时侯我还不比枪高。”潘先英说。

  潘先英一共育有3女2男5个子女。大女儿今年70多岁了,孙子都快结婚了,估计过不了几年潘先英就能看到自己的玄孙。

  尽管听力几乎完全丧失,但潘先英总是喜欢和自己的曾孙曾孙女一起唱《红色娘子军连歌》,只要一唱这首歌,老人就会喜笑颜开。

  卢业香:患帕金森症快不认识儿子了

  与潘先英相比,今年已经99岁的卢业香身体就不怎么好了。如今住在中原镇仙村村委会排四村民小组的她,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完全靠儿子照顾。由于患帕金森症,老人现在已经快不认识常年照顾自己的儿子了。

  卢业香左手食指短了一截,那是战争年代被敌人枪弹打的。据了解,卢业香是当年红色娘子军二连二排二班长,经历过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炮轰白石岭等战役。她曾孤身深入敌堡附近侦察,也曾赤手空拳俘虏国民党的两名“民团”。部队化整为零后,她回到六林岭的家中。这里群山连绵,森林茂密,尽管敌人经常搜捕,但机智的卢业香凭着对地形的熟悉,每次都让敌人扑了空。气急败坏的国民党竟把她年仅21岁的丈夫刘海义抓去,装进麻袋丢入大海。

  舞台上的娘子军

  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年首演以来长久不衰,成为中国芭蕾舞台上的经典剧目。该剧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红》剧在中央芭蕾舞剧团曾复排多次。

  红色娘子军的昨天与今天

  -本报记者陈成智

  特约记者王仪通讯员郑晓富

  2002年,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听年轻人给她们讲国家大事。特约记者王仪摄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今天下午4时许,河北游客王女士走出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景区,不由地跟着哼起了这首歌。

  几乎与此同时,琼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锦爱回忆起一张照片,无限伤感。

  那是新华社摄影记者樊如钧捕捉到的精彩瞬间:2010年4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与海南解放60周年老战士、老同志代表座谈时,一位百岁老妪突然站直身子,给习近平敬了一个端正的军礼,习近平也军礼致敬。

  9月14日凌晨,画面上那位给习近平敬礼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告别103岁的沧桑人生,永远地留下了一段传奇。

  历史·贡献巾帼尖兵写传奇

  尽管红色娘子军已被媒体多次报道,但当记者翻出1984年8月,由当时的中共琼海县委党史办公室编的小册

  子《红色娘子军》时,仍有新收获。据省委党史研究室退

  休老干部林鸿范采写的资料,红色娘子军的诞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因一些男人下南洋谋生,琼崖妇女除了受传统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压迫外,还要承受丈夫离弃的痛苦,担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压迫越重,反抗愈烈。琼崖革命史上的传奇之师,正是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中诞生。

  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邢诒孔告诉记者,1931年3月,经中共琼崖特委批准,先在乐会县创建“赤色女子军”一个排。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在乐会四区红军操场召开成立大会。全连有3个排,每排有3个班,每班有10名战士。连长为庞琼花(后为冯增敏),指导员为王时香。全连103人,除了两名年纪较大的庶务、挑夫和一名小号手是男性外,其余都是农村妇女。

  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红色娘子军”!

  1932年春,特委决定将原女子军特务连从乐会四区调往琼东四区,在红军独立师师部担任警卫任务;抽出一个排,吸收女青年扩编为女子军特务连第二连。

  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拔除阳江等地据点,文魁岭保卫战,马鞍岭阻击战……战斗的实践很快证明:这群女人不仅敢打,而且真能打!琼崖革命领导人冯白驹1968年曾回忆说:“有一次娘子军参加主力作战,打败敌军后,以连为单位计算缴获,女子军还占第一位。”

  1932年年底,由于人数、武器装备等与敌人悬殊太大,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失败,女子军一部分壮烈牺牲,一部分失散,连长、指导员等被捕入狱,女子军第一、第二连被迫先后解散。

  理想·信念行动展示信仰力量

  红色娘子军,似乎一直与“传奇”、“经典”这些字眼相伴。

  1961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一时风靡全国。

  1962年,在第一届“百花奖”评选中,电影《红色娘子军》一举斩获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等重要奖项。

  电影票房无敌,芭蕾舞剧同样成就传世经典。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按“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要求创作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1964年9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大获成功。至今,《红色娘子军》仍是中央芭蕾舞团保留剧目。

  在陈锦爱看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红色娘子军之所以浩气长存,全因为这支部队身上绽放的理想和信仰。

  首先是敢为人先。为了争取妇女权益和自由,为了砸烂身上的枷锁,她们用行动回击了“战争让女人走开”的论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女子军连队,也是琼崖自古以来第一支妇女武装队伍。

  其次是不怕牺牲。红色娘子军担负作战任务,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马鞍岭阻击战,都证明了娘子军的骁勇善战、不怕牺牲。

  再者是坚贞不屈。被俘的娘子军女战士,尽管遭受了各种酷刑,但无一人叛变投敌,无一人出卖组织。尽管王运梅已经走了,但回忆起她对信仰的追求,陈锦爱仍感慨不已。

  一直认为自己跟着共产党一辈子闹革命,理所当然就是共产党的王运梅,直到2010年3月一位游客问她党费多少钱时,才知道自己还不是党员。于是,当年6月30日,100岁的王运梅,让外孙女马世菊代笔写了入党申请书。2012年7月6日,102岁的王运梅,终于如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什么是红色娘子军的精神,什么是信仰的力量!”陈锦爱说。

  精神·传承续写新“娘子军”故事

  下午3时,走进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红色娘子军连部”,一处宣传栏上,“娘子军革命精神永存自强不息的革命志向不让须眉的革命勇气坚贞不屈的革命品格”,几行大字赫然入目。

  2000年10月,经海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批准,“红色娘子军连”归建,并成建制地编入预备役部队,新时代的红色娘子军,又回到人民军队序列。

  预任排长张文婷,一说起王运梅眼眶就不由地湿润。她记得第一次见到王运梅,王运梅比后辈们大那么多,却总是先给她们敬军礼。不管身体舒服与否,只要有团队或游客来探访,她总是要展现娘子军最好的状态。

  新时代红色娘子军,继续书写传奇故事:多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的后人投身其中;多位退伍女兵在这里重新找到部队的感觉;多位预备役战士后来成为现役军人;这支部队,多次在抗洪抢险和创建卫生城市中建立功勋……

  陈锦爱向记者透露,早在1969年,琼海县阳江镇成立的“红色娘子军民兵连”,就是当时闻名全岛的新时代“娘子军”。她们站岗巡逻、修水利、干重活、唱歌、跳舞,样样都行。

  如今,以弘扬红色娘子军精神为主的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开园13年来接待了超过400万名游客,成为海南红色旅游的品牌……

  红色娘子军精神,早已和这座秀美小城融为一体。红色娘子军精神,也在感召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琼海乃至海南人民,向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再出发……(本报嘉积9月15日电)

  红色娘子军为什么诞生在海南琼海

  琼海市(含原乐会、琼东县),地处海南东部沿海。20世纪30年代海南与全国一样,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封建专制残余制度和国民党政府独裁统治压迫,几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尤其是妇女。乐会、琼东的妇女没有起名字、分享财产的权利,只有服役家庭、社会、生儿育女的责任。她们除了受政权、族权、夫权的压迫外,还得接受丈夫为了谋生抛妻弃儿“下南洋”的现实。这样的社会现实,造就了琼海妇女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性格,并强烈要求参军参战。这就是红色娘子军诞生在琼海之缘由。

  红色娘子军称谓的由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序列表中,红色娘子军的正式番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

  红色娘子军这一称谓是怎样产生的?有人说是得名于吴之等5人创作的琼剧《红色娘子军》,也有人说是得名于梁信创作的电影剧本《红色娘子军》。其实,这都是误传。

  “创造”“红色娘子军”这一称谓的人是刘文韶。刘文韶,1934年生,1950年参加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1956年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做宣传工作。1957年,刘文韶创作的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发表在军队最高文艺杂志《解放军文艺》上,并在全国引起轰动,从此,“红色娘子军”的称谓在全国传开。

  红色娘子军军歌

  创作于1959年梁信词黄准曲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妇女们要翻身(妇女的冤仇深)

  她是战士,为解放海南浴血奋战;她是传奇,行军途中产子,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原型人物,102岁入党;她是历史,与丈夫隔海相望半个世纪,见证海南百年变迁……

  ——追思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

  ■海南日报见习记者蔡倩本报记者符王润

  特约记者王仪

  2012年7月6日,琼海市阳江镇红色娘子军塑像前,102岁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老人庄严宣誓、光荣入党。

  本报记者王凯摄

  她走了,以一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的步伐,从容安详;她走了,留给了后人无限的追思。

  “娘喂——”81岁的庞庆美抱着母亲王运梅的遗像声声呼唤,压过了唢呐的凄凉、钟磬的悲鸣。

  今天,在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王运梅的追悼会正在进行。

  “14日凌晨,外婆病情加重,一点半从市人民医院回到家,没过半个小时就走了。”庞庆美的四女儿马秀贤说完,转过身抹了一把泪。

  在外孙媳妇符彩虹的记忆中,病痛中的王运梅总是乐观又坚强!

  自去年10月左肩骨折后,居住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的王运梅生活无法自理,身体也每况愈下。“这一年外婆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觉得胸口闷,说不出话来。但是她从来不叫痛,从来没抱怨过。”符彩虹轻轻说道。

  病痛中的王运梅还铭记着自己曾是一名革命战士。“只要一说起年轻时打仗的事,娘就十分兴奋!”庞庆美回忆,今年8月,王运梅因突发血栓在海口住院,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打仗的画面,她竟坐起来,兴奋地叫道:“我以前也是打日本鬼子的,政府还奖励我钱呢!”

  王运梅的认真尽职感动了很多人。

  “阿婆哪怕身体不适,也要坚持接待游客。”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讲解员王小丹对王运梅既爱戴又敬佩。

  2001年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建成后,王运梅便入住纪念园,担任“红色教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召后辈。

  左肩骨折后的王运梅由于年事已高,骨伤不易愈合,缠着绷带的胳膊一直吊在脖子上。即便是这样的状态,老人也每天坚持坐在纪念园中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

  “有时候太累了,躺在床上休息,听到有游客的声音,她就叫我把她扶起来。她说自己代表着红色娘子军老战士,要尽到‘红色教员’的职责。”庞庆美不止一次地搀扶起母亲,帮助她抬起干瘦的手,庄重地行军礼。

  追悼会上,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紧紧地握住庞庆美的双手,致以真诚的慰问:“王运梅同志为党和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全体党员和群众!在红色娘子军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市委、市政府一定要把老百姓的事办好,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本报嘉积9月15日电)

  追记103岁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

  -海南日报记者杜颖

  这是怎样的一日?让人们心底漫过悲哀,有如涨潮的海!

  9月12日晚10时,琼海市人民医院救护人员从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接走了一位老人,她在路上时而昏睡,时而抖动嘴角,一抽一动之间好似有话要说。

  9月13日晚10时,ICU重症监护室外,“红色娘子军连”副指导员陆宏茹红着眼眶问,“还有10%的希望吗?”医生摇摇头,彼时已泪水涟涟。

  9月14日凌晨1时50分,护士摘掉了套在她面庞27个小时的呼吸罩,走过103岁的红色娘子军战士王运梅停止了心跳。

  路上,我们无数次地想:老人百年之后的意愿,将是怎样一种豪情满怀、充满英雄般的梦想。

  可弥留之际的走近,王运梅对女儿庞庆美诉说的是,“我有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远在马来西亚的阿焜(指丈夫庞隆焜)的5个儿女能再来看看我这个‘陌生’母亲;第二件就是,你不要烦,陪陪我,让我再多看看你的脸。”

  她寥寥的夙愿,让我们笃定地相信,此生作为琼崖革命战争英雄的老战士,最终的内心,还原的依然是一位母亲。

  暗潮涌动的母爱,于无声处,起伏波澜。

  英勇革命却失去孩子,是她心中长久的痛

  看过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的观众不会忘记,电影里背着熟睡的娃娃向根据地挺进的女战士。

  难忘是因为它的真实。电影里女战士的原型就是王运梅老人。

  81年过去,她对这个尚没有来得及取名字的孩子的愧疚挥之不去。

  王运梅16岁结婚,嫁给同样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农民庞隆焜。1931年,王运梅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在乐会县(今琼海市)赤乡园村操场上,佩戴着“女子军”的红袖章,和99名妇女一起,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旗帜下庄严宣誓。

  1932年秋马鞍岭阻击战后,怀孕的王运梅和十多名女战士在连长冯增敏的带领下向母瑞山根据地挺进,王运梅当时几近分娩。

  在挺进深山的一个夜晚,她身子剧痛,全身冷汗,在战友们用山葵叶和芭蕉叶支撑成的临时产棚里,生下了一个孩子。

  为了逃避敌人的追击,儿子被王运梅用烂衣服和碎布包好,在产后第二天她搂着孩子继续前进。

  “人人都把你这个哥哥当作革命的后代,要保护好他。”王运梅女儿、80岁的庞庆美回忆母亲曾满脸泪水地讲述,在敌人封锁下,战士们断粮,母亲靠采食山上野果野菜填充肚子。她的战友为了孩子能吃到一些奶水,都将稍好一点的野菜野果留给王运梅,希望她能给这个小生命多一点奶水。

  白天随部队上山行军,晚上王运梅抱着孩子,用芭蕉叶遮盖在孩子身上。秋夜伴着冷冷的雨,一天夜里,雨越下越大,王运梅和战友躲藏的岩洞积满了雨水,王运梅和战友爬出岩洞,搭起窝棚,在里面躲雨。

  “很多大人都受不了了,战友病了,孩子……”庞庆美说,母亲每讲到这,都说不下去了。孩子出生没有活到满月,也没有见过父亲,便死在了她的怀里。

  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脱下军衣包好孩子,战友们在山石旁边挖了个坑,把孩子埋了,小坟边种了一棵木棉苗。母瑞山的红土地埋下了这幼小的生命,她咬着牙抬起脚步,继续跟党走。

  经历过沙帽岭伏击战、火烧文市炮楼、文魁岭战役、母瑞山战役,王运梅英勇杀敌,战争留下的残疾伤病从未让她介意。但漫长人生里,死在战场上的孩子,却是王运梅心中长久的伤痛,她很少对家人提起。

  跟老人在纪念园一起生活了7年的陆宏茹告诉记者,“你知道老人的一个习惯吗?尽管白天是微笑、爽朗,当到了夜晚,她常常会一个人走到园子门前那个穿着军装、带着斗笠的娘子军雕塑前,抚摸,哭泣。

  她觉得,那个雕塑的女子,身边应该还带着一个孩子。”

  独守老屋她相信家人终有团聚时

  王运梅晚年,除了在纪念园,她一直守着一座老屋——琼海岭下村仙贡村小组早已空无一人的家。

  这里是丈夫庞隆焜长大的地方。

  1936年,女儿庞庆美3岁大,庞隆焜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用家里水田典当成一些光洋,搭船去了南洋。到南洋后,丈夫曾经随信给王运梅寄来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着“运梅,来南洋找我吧。”

  王运梅宝贝一样地把这张照片揣在怀里,看得比命都重,可她没有走,因为她带不走在家乡已走不了路的妈妈。

  数十年来,夜深人静,王运梅都会拿着丈夫的照片孤独地垂泪。

  日军侵占海南以后,海南与南洋的水路交通中断,王运梅与丈夫失去了通信联系。硝烟弥漫的岁月,庞隆焜一度听传言说王运梅在战争中离世了。几番痛苦挣扎之后,庞隆焜在南洋重新娶妻,生育了3女2男5个孩子。

  上世纪80年代,一位村里的“叔公”从南洋归来,见到了守着祖屋的王运梅,也带回了庞隆焜还活着并已娶妻生子的消息。

  1973年9月的琼海大洪水,将仙贡村小组所有的房屋都吞没了,也包括庞隆焜家那座几十平方米的老瓦房。

  王运梅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向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的她,第一次去求了人。她让女儿庞庆美给上级组织写了15封恳求信,恳求帮帮她重修起这座老屋子,说这是她唯一的家,是她后半生的“念想”。

  由于种种原因,让她的梦“搁浅”了30年。

  王运梅后来见到“叔公”听到了消息,她笑着流泪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我连他家乡的房子都没守好,说来还是我对不起他。”

  2003年,阳江镇经层层汇报,拨给了王运梅5000块钱重修老屋,钱不够,王运梅七拼八揍又借了1.5万元,盖起了这座40多平方米的新房,她不想再给组织添麻烦,为这1万多元债,她和女儿省吃俭用,还了7年。

  在杳无音讯的漫长人生岁月里,为什么王运梅没有选择再婚?外孙女马世菊说,“外婆曾坚定地说过,她从不相信外公会死,她相信无论多么遥远,家人都会有团聚的一天,如果团聚时她嫁人了,外公怎么办……”

  她似乎永远都在替别人想,也永远都在想着别人。

  1993年1月,庞隆焜在马来西亚病逝。听到这个噩耗时,已经83岁的王运梅没有流眼泪,她一个人痴痴地呆坐了好长时间,她对外孙外孙女们念叨着,“我料到了,我做梦都梦到他了,我不怪他。”

  王运梅的痴盼,换得了回报。

  2007年,庞隆焜在南洋生的两个儿子庞庆良、庞庆泮回到琼海阳江寻根,但更主要的目的是探望他们留在琼海的“陌生的母亲”王运梅。王运梅把这两个“儿子”搂在怀里,逢人便讲:“我的儿子从南洋回来看我,我太欢喜了……”王运梅盼着,有一天,她能看到南洋的5个孩子,都回琼海来相聚,在家乡仰望天空的繁星。

  2010年,王运梅百岁寿辰之际,迎回了南洋的5个“儿女”前来为她祝寿。

  百岁申请入党她对党有至死的忠诚与挚爱

  除了对革命、对亲人,王运梅对党的忠诚体现在了参加中国工农红军82年后的入党宣誓。

  2012年7月,琼海市阳江镇政府公告栏中张贴的《2012年新吸收预备党员花名册》中,王运梅的名字在第17栏,“1910年5月”的出生日期让这一栏相当显眼,在备注一栏标注着:红色娘子军。

  岭下村党支部书记邓家仲至今不会忘记宣誓那一天,“村里每年发展2名党员,去年7月6日在党旗下宣誓时,王运梅阿婆已经102岁,而身边跟他一起宣誓的是上埇村村民小组长、32岁的邓正洪,两人年龄相差了70岁。”

  2010年3月,一位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观光的游客问起王运梅一年要交多少党费。王运梅愣住了,那天晚上,外孙女马世菊接到王运梅的电话:“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叫我交党费呢?”

  阿菊告诉她,“你还不是党员。”

  老人沉默了,像小孩子一样急切地问,“我参加革命几十年了,我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党员?”

  穷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她认为参加了革命便是加入了党,为此,百岁的王运梅老人如此渴望,了解入党的规定和程序。

  王运梅一生不识字。不久,由老人口述,外孙女马世菊代笔,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郑重地交给了岭下村党支部,满满2页纸。

  “这份入党申请写得很感人,她说,‘我革命了一辈子,却没有参加共产党,我很遗憾、很遗憾,没有入党,就像一个人没有家一样,我希望组织能认真考察我,接收我为党员……’”邓家仲眼睛湿润了,这个从小听着红色娘子军故事长大的人,第一次如此深刻感受到一位百岁老人对党的深情。

  王运梅的入党志愿先后引起了阳江镇委、琼海市委组织部、海南省委组织部的关注。在阳江镇党委资料室里,王运梅老人的《入党培养对象考察写实簿》《入党志愿书》这两本入党材料上,详细记录了三年来王运梅接受组织培养、考察、审查、成为预备党员的过程。2012年6月,她被确定为入党发展对象。2012年7月4日,阳江镇党委研究决定,接受她为中共预备党员。

  82年后再度在党的旗帜下宣誓,王运梅的话语一如当年,“我永远跟党走,直到生命的最后。”

  邓家仲含着泪说,“过世那天,是她入党1年零72天,或许,对于一个103多岁的老人来讲,有些晚了。”

  晚?怎么会!老人的遗物中,整理到的让她最为珍视的一件,是那火红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

  她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是一个深情的妻子,而心中更大、更深、更重的爱,源于她是一位中国革命的女战士。藏于心底的爱,让她有了厚重的责任,那就是让他人过得更好,快乐着别人的快乐。

  在岭下村送走她时,太阳火红火红的。

  王运梅心中的爱,不正是深蕴于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心间的挚爱吗!

  一个在党旗下宣誓过的人才会有的挚爱!(本报嘉积9月15日电)

  王运梅的女儿庞庆美在母亲遗像前痛哭 (南海网记者陈望摄)

  南海网琼海9月1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陈望)9月14日凌晨1时50分,红色娘子军老战士王运梅在老家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去世,享年104岁。王运梅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娘子军)后,曾参加捣毁乐会县“剿共”总指挥陈贵苑的老窝和攻打文昌县炮楼等大小战斗五十余次。曾经风靡中国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即以这个部队为原型创作。

  创下党史上年纪最大新党员纪录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王运梅1910年5月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九弄园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31年,在乐会县(今琼海市)赤赤乡园村操场上,王运梅佩戴着“女子军”的红袖章,和其他99名妇女一起,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的旗帜下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

  从此,红色娘子军走上了历史舞台,王运梅也在琼崖烽火中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王运梅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炮轰白石岭、喋血马鞍岭等战斗,经历了红色娘子军几乎所有重大战斗。那时她的孩子出生不久,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背着熟睡的孩子参加红军的女战士的原型就是她。

  2000年,海南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建成,王运梅与其他健在的红色娘子军搬入此处颐养天年,并有专人照顾其饮食起居。

  2012年7月7日,王运梅以102岁高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下党史上年纪最大新党员的记录。

  2012年10月,王运梅摔伤了左臂后,她的生活便无法自理了,81岁的女儿庞庆美随即入住纪念园,日夜陪伴在她身边。除此之外,王阿婆的外孙、外孙女也均轮流照顾她。

  2013年9月12日,曾因血管堵塞而动过手术的王运梅再次病发,被送往琼海人民医院,当晚便进了重症监护病房。9月13日晚,王运梅和家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休养,第二天凌晨1时50分,104岁的老人王运梅便安详仙逝。

  感谢帮助过她的人

  王运梅的女儿庞庆美回忆道,母亲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说话变得十分吃力,喉咙里总像卡着东西,但她的脑子是清醒的,心里仍牵挂着许多人。

  “母亲希望我的命和她一样好,因为自从我丈夫几年前去世后,自己经济上并不宽裕。”庞庆美说,此外,母亲生前还常常说,其能活这么久,多亏政府的照顾和社会上热心人士的关心帮助。“母亲一直都很感恩,很感谢帮助过她的人。”

  王运梅的外孙女马秀芹告诉记者,自从外婆摔伤入院后,母亲便放下手中的活,全心全意照顾外婆。外婆生前十分爱干净,母亲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外婆,一步都不离开其身边。外婆虽然住院,但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外人经常夸我母亲孝顺,又谁知道母亲从3岁开始就和外婆相依为命,可见母女情深。”

  琼海市委书记慰问家属

  “王运梅的去世,让这个世上少了一位最直接、最生动的革命教材。”原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说,1931年5月1日参加娘子军后,王运梅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炮轰白石岭、喋血马鞍岭等战斗,经历了红色娘子军几乎所有重大战斗。

  庞启江称,王运梅是红色娘子军的典型人物代表。革命时期的红色娘子军有200多人,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80多年,当年那些为中国革命、妇女解放不屈不挠斗争的伟大女性,如今大多已经逝去。截止到现在,健在的娘子军只有2人了,她们分别是潘先英(98岁)和卢业香(98岁)。

  9月15日下午,王运梅老人的追悼会在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仙贡村小组举行。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亲自到现场祭拜老人,并慰问王运梅的家属。符宣朝说:“王运梅永远活在党员心中,我们应该化悲愤为力量,把海南建设得更美好,站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

  当天的追悼会,除了王运梅家属参加外,琼海相关部门、部队官兵和海南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工作人员都现场哀悼。此外,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还派代表给王运梅家属送去1万元的慰问金。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