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陈列的“美龄号”车厢锈迹斑斑。本报记者杜颖摄 缺资金缺人才,“美龄号”专列任凭风吹日晒,明清“龙被”直接钉挂墙上———基层博物馆:生易养难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一座城市的灵魂。 近期,省人大常委会联合省民宗委、省文体厅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三亚、东方、五指山、保亭、琼中、陵水、乐东、白沙、昌江等9个市县开展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情况调研,实地察看了9市县国有博物馆及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等诸多项目。 珍贵的镇馆之宝被随意摆放在露天场馆内,任凭日晒雨淋,锈迹斑斑……走访情况可用“触目惊心”4个字来形容。 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市县,不论国有的民族博物馆,还是民营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基层博物馆声声“喊渴”,缺资金、缺人才等各种困境与尴尬亟待破解。 触目惊心的现状 我省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3家博物馆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海南铁路博物馆:珍贵“美龄号”户外日晒雨淋 东方市八所滨海北路上,一处挂有“海南铁路博物馆”牌子的大院,大门紧锁。 5年了,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已经存在数年之久,且拥有珍贵馆藏的大院。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了这座封闭已久的院落,见到了一处令人心生感触的景象。 这是粤海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年投资建造的一座纪念海南铁路发展历史的展馆。 这是全省唯一的行业博物馆。在建立之初,该馆向当时的铁道部申请对外开放,没有获得“准生证”。除了少数略知情况,通过“找关系”想一览展馆容貌的少数本地人和外来游客外,这座行业博物馆的真实样貌,多年来鲜有人知。 博物馆工作人员杨进生告诉记者,铁路博物馆馆藏丰富,有两个镇馆之宝:一是“美龄号”;二是海南铁路发展史上最后一辆蒸汽机车。 铁路博物馆由4个展馆组成,3个室内展馆和1个室外展馆。在室外展区,一节特殊的公务车——“美龄号”,多年来就寂寞地停靠在院落一角,日晒雨淋。 记者看到,“美龄号”车厢是一辆墨绿色外壳、上下启动车窗的老式客车。车旁有文字介绍,“此公务车,车号GW97380,原产地日本,制造时间昭和16年(公元1941年)。该车曾为蒋介石专用车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乘坐过此车,故命名为‘美龄号’”。 走进车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约10平方米的客厅,再往前是3间小卧室,之后是2个卧铺隔间。可以清晰看到的是,木质的车厢顶部部分已被白蚁毁损。 据博物馆负责人杨永才介绍,1954年该车曾做过整修,对车辆转向架等部件进行国产化改造。1970年代从广州调拨到海南,后因车辆技术状态不良下线,一直存放到现在。 “后来,原铁道部所属的中国铁道博物馆意识到该车厢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一直要求将‘美龄号’从海南运回北京保存。可大家谁都舍不得,最终没有同意。因为如果失去了‘美龄号’,海南失去的不仅是一节车厢,更是一段珍贵历史。”杨永才说。 乐东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馆明代“龙被”直接钉墙上。特约记者孙体雄摄 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馆:明清“龙被”直接钉挂墙上 行业博物馆因种种原因,面临着无法开放的“囧”,那么民营博物馆呢? 位于乐东佛罗镇的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馆属于典型民营博物馆,同样面临诸多困境。 去年,为了维持运营,建馆人袁金华又一次无奈地把种了十几年的黄花梨拿出去卖。他说,他不知道花梨木还要卖到什么时候,但无论如何,他也要努力守住这家本土博物馆。 尽管有着太多的不舍,但每个月3万多元的开支,让这位痴醉于海南本土民间艺术收藏40年的老人,很是吃不消。 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毗邻乐东龙沐湾,因为位处偏远西部,而且乐东总体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白沙河谷本土博物馆也少有人知。 61岁的袁金华从1974年开始从事民间收藏,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本土文化十分迷恋。近40年来,他用自己的积蓄收集民间藏品,并于1991年在佛罗镇购置的22亩土地上建立了本土文化园。 文化园园林景观美丽,设计充满了历史沉积感,但因为缺少后续资金的投入,园林内的博物馆馆舍条件却十分简陋。 没有任何的文物防护条件,在不足400平方米的简易铁皮棚里,拥挤陈列着3000多件文物和藏品。明清时期的“龙被”,没有加以措施的保护,被直接钉挂在了墙上。铁皮棚雨天漏雨,不少珍贵的文物已经出现了表层的自然受损。 “除了我自己了解一些文物价值外,博物馆内再没有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了。”袁金华雇了6个人来看护园子,加上水电费,每个月开支不低于3万元。而这家民间自营、没有任何资助的博物馆,其经营困境让袁金华很揪心。 无奈之下,他在园子门口拉起了一条小横幅,写着“如游客愿意为博物馆捐赠一些维护资金,10元、20元也表感谢。”看了令人唏嘘不已。 游客正在海南民族博物馆参观,感受黎苗历史文化。本报记者古月通讯员余军军摄 省民族博物馆:举步维艰一度关闭4年 在走访中,位于五指山市北面牙蓄岭半山腰上的省民族博物馆的生存状况,令人感触颇深。 省民族博物馆地段偏远,背后和两边都靠着高山,因为博物馆的相关设施配套没有纳入当地的城市整体规划,只有门前一条小路可通。轿车通过尚可,大巴车就根本进不来。 “也因为如此,省民族博物馆近年来极少接待旅游团和游客。散客来了,看到设施环境不是很理想,绕绕看看便走了。”省民族博物馆负责人说。 在1980年代,省民族博物馆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曾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优秀地县级博物馆”的称号。可是,因为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持,设施得不到更新,征集工作也处于停滞状态。在无法支持运营的情况下,2007年至2011年的4年时间里,省民族博物馆无奈关闭。直至去年,省民族博物馆获得了省里的部分经费支持,才得以重新开放。 尽管去年省民族博物馆对馆内外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翻新,但记者看到,作为拥有2.9万件馆藏品,其中592件珍贵文物的省民族博物馆,其展示设施、手段,以及文物库房的配备等,都十分滞后。 馆藏品的展示跟建馆初期格局一样,锁在玻璃罩子里,对文物的介绍,竟是用贴小字条的方式。省民族博物馆没有现代化的灯光设施,本来设置了一个互动演播厅,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经费,留出了位置却至今无法启动建设。430平方米的馆藏库房里,设施条件也十分简陋。 “经费不足仍是限制省民族博物馆发展的最大问题。”这样的困扰多流露在省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眼神里。 无可奈何的压力 资金、人才,以及不能回避又难以破解的文物产权问题,都是基层博物馆走向复苏的一个个门槛 缺乏资金保障是最大难题 “下个月,我还要去北京,向现在的铁路总公司申请允许海南铁路博物馆对外开放,并申请一些维持运行费用支持,这也是多年来我们铁路职工的一个愿望。”拥有重要历史价值,却一直无法对群众开放,这是杨永才心中的一个痛。 杨永才告诉记者,因为无法从地方获得资金支持,多年来,为博物馆投入维护资金的都是铁路部门。为了维持博物馆的生存,在编工作人员减配到了不能再减,只有3个人,其他都是东方市离退休工作人员自愿来服务的。 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等公益设施是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铁路博物馆永远无法做到免费对外开放,因为它根本无力承担起这份运营压力。 无论是行业博物馆,还是国有公办的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资金问题几乎是困扰所有基层博物馆的共性问题。“喊渴”多年,却未能得到重视和关注,使得基层博物馆“历史欠账”过多。 目前,我省基层博物馆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馆藏文物较少,安保措施滞后,文物面临流失和损毁的极大隐患。 省人大调研组调研报告指出,各民族市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普遍较少,馆藏文物均在500-1700件,一级文物寥寥无几。由于缺乏资金的保障,多数民族市县的文物征集工作几乎处在停滞状态,民间文物流失极为严重。近几年来,国有公办博物馆已不再有新征集文物入库,已收藏文物也面临着被腐蚀损毁的风险。 2/3以上人才集中在省博 省人大民宗工委主任李永喜告诉记者,在多个市县的走访中,调研组工作人员发现,博物馆人员编制偏少,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这是当前困扰基层博物馆生存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从机构设置的层面上分析,目前各民族市县的国有博物馆,均隶属于文化行政部门,核定人员编制一般只有3到5个人,想增加非常困难。” 省人大调研组进行了排列对比发现,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人员编制分别是4个和5个,这在少数民族地区配备的编制中算比较多的。在专业人才上,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专业人员最高职称级别仅为“初级职称”,且只有2个人,工作很难开展。还有一些市县的博物馆是一位馆长“身兼数职”。 省博物馆馆长丘刚说,目前,我省博物馆2/3以上的人才都集中在省博,市县博物馆人才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省博也只能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对市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以暂缓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还需要各市县在人才问题上有自身“造血”能力,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物产权问题至今难破解 袁金华说,基层博物馆面临的困境,其实不仅在我省存在,国内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 袁金华以一己收藏,免费对外开放服务于民的做法,以及经营中遇到的诸多困难,省里曾予以关注。去年,省里为该园特殊拨付了60万元的文物保护费,可是一年时间过去了,钱至今存放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政府的财政账户中,无法用于该园的文物保护和抢救。 “由于受体制障碍影响,文物部门纠结于文物产权问题。”袁金华自己也很无奈,他不知该如何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开这个口,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对这一涉及文物产权问题的资金拨付也颇感无奈,无所适从。 对于非国有文物藏品的保护,依据《文物保护法》,民间收藏文物主要由所有权人负责保护,未要求政府一定予以支持。为此,这笔临时费用的去留反倒令地方“纠结”,资金投入到私人藏品中,产权该如何划分?资金投入的名目是什么?尚没有明确答案。 袁金华现在仍没有放弃,不过他不再希望资金支持,而是希望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些“政策”扶持,比如允许他申请“文化经营许可证”。他说,他计划在园内为游客开设一些旅游服务设施,以此弥补博物馆维护所需资金的缺口。但因现有的条件和资质还不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多次拒绝了他的申请。 发言人:省博物馆馆长丘刚、省人大民宗工委主任李永喜、文史专家蔡明康 救救基层博物馆 “博物馆面临的不是单一难题,而是一系列不易解决的困难。如果问题不破解,铁路博物馆也许关闭不仅仅是5年,也有可能一直关闭下去。”铁路博物馆工作人员杨进生感慨。如何破解这诸多难题,本报邀请3位行业人士畅谈建议和意见。 挖掘特色才能实现复苏 丘刚:博物馆建设应当成为一个区域的文明标志。我们应根据海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化遗产资源条件以及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文化旅游的需要来发展基层博物馆,不能贪大求全,必须立足本土本地,挖掘特色,才能实现基层博物馆的复苏与繁荣。 要创建体现民族文化特点、区域特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博物馆。比如,馆舍建筑设计要紧密围绕各民族方言文化特点,大做“特”字文章。新建、改建博物馆要面向群众,方便群众,尽量规划建设在文化园区,以创建一个便民舒适的文化环境。避免千馆一面,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按照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满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陈列展览等基本功能,并设置配套的观众服务设施,为文物保护和展示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博物馆发展过程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管理的不良倾向。建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认真研究市县民间博物馆的人才问题,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致力建设一批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 经费应该纳入财政预算 李永喜:建议尽快把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建设提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议事日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市(县)两级政府财力已大大增强,市县均已具备发展建设博物馆的经济能力和文化需求。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项工作经费应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切实为我省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建议出台相应的市县级博物馆建设指导性文件,规范对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统筹管理。 与此同时,建议抓住博物馆服务的核心问题,营造博物馆服务文化,吸引更多民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参观、增知、休闲的场所。 目前在海南,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还很少见,游客对博物馆游览的热情也一般。但从长远看,建议通过扶持政策,发动旅行社,将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在旅游线路安排上,应把博物馆与景点串联起来,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到我省博物馆的魅力。 文物征集抢救迫在眉睫 蔡明康:当前必须要更进一步地加强文物抢救、保护和征集工作,防止文物损毁和民间文物流失。我省民族地区的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藏品是一个博物馆的物质基础。收集丰富藏品是博物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建议民族市县在当前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实施馆藏濒危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广泛征集民间文物,为将来建设新馆提供藏品保证。(本报海口9月25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