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原村陈氏祖祠壁画中的“陈繗讲学图”。
陈繗的迁琼始祖、《海南陈氏谱》中的陈豪画像。
海口市东山镇苍原村陈繗墓。
明代海南先贤陈繗是丘濬的学生,尽管是进士出身,且才华名噪一时,但由于仕途不顺,经历不多,加之辞世较早,以致后人对他知之甚少。
陈繗的才学,为丘濬所赏识,并对他寄以厚望,是丘文庄最为得意的入门弟子。
陈繗的诗歌,信口而成,清新飘逸,为他人所不能及,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并非空有文辞,而是情真意切;他的诗文,让人看到这位士子纵然长年身居京都,心里依然盛满思乡的情愫。
陈繗的生卒年月,已经无法稽考,但透过他留下的诗文,却能大致了解他的身世。
520年前,明代弘治癸丑(1493年)科春闱,琼山人陈繗考中进士。
陈繗是丘濬的学生,登科后曾经参与修纂国史,被擢升为“翰林院检讨”,其才学为京城人士所公认,可惜仕途不顺,直到50余岁,因母亲去世而乞归丁忧时,仍无一展拳脚的机会。
在琼居丧3年后,陈繗返回京城,行至广州,一病不起,其平生所学,尚未得用,士林学子无不惋惜不已。
近读陈繗遗著《唾馀集》(又名《陈检讨集》),得以一窥这位先贤的才华和真情。
相府咏梅 陈繗免酒
东风昨夜到天涯,
玉种移来宰相家。
不是此心坚似铁,
雪霜枝上敢开花?
某年冬天,在北京丘濬府中的一次聚会上,宾主饮酒赋诗,其乐融融。一位名叫刘希贤的官员以“咏梅”为题,率先起韵,丘濬的两位门生谢迁和王鳌接续赋诗。轮到名不见经传的陈繗时,他随口吟出了这首《相府咏梅》,语惊四座,众人纷纷称赞他为“吾辈畏友”(让我等敬重的朋友),陈繗也因此免去喝酒的“负担”。
丘濬担任1475年三月会试的“副总裁”,不拘一格,拔取谢迁为状元,王鳌为会试的第一名,深受时人赞誉。
陈繗寥寥28字,诗的意境竟已穿越一南一北的琼州和燕地,借助吟咏寒冬中的傲梅,不但推崇相府主人的真才实学,还赞许丘濬梅花一样的高贵品质。
陈繗,字克绍,今海口市东山镇苍原村人,自小颖异,读书过目成诵,11岁就已经是县学的学生。弱冠之年(20岁后),陈繗师从丘濬,成为名副其实的“入室弟子”,不同于谢迁和王鳌,是受赏识而成为门生或门人。1469年,丘濬的母亲李氏去世,他返琼守孝,直到1473年才回京复职,陈繗当在这一时期拜丘濬为师。
陈繗而立之年(30岁),作为“选贡”,游学京都,入读国子监。当时丘濬正是国子监祭酒,师生重逢,相见甚欢,陈繗寄寓在丘濬府中。尽管方志和族谱都没有记载陈繗的出生年月,但丘濬担任国子监祭酒的时间是在1477年和1478年,因此,可以大致推断出陈繗生于1447年前后。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陈繗以监生的身份参加广东乡试中举。
7年后的1493年,陈繗成进士,此后虽然只当到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的小官,却有机会与谢迁、王鳌等人一起讲学,造诣更深。丘濬对其才学颇为欣赏,在为陈繗撰写的《存笥语序》中写道:“政府一席,终非异人任。”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1491年,丘濬由礼部尚书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宰辅,参预机务,直到他逝世的1495年。而明朝以尚书入阁的官员,是从丘濬开始的。参看丘濬的履历,也可得知陈繗的《相府咏梅》,当作于1491年恩师入阁之后和1493年他登科之前。
哀悼岳丈 如同生父
“父之视我也,犹所生,非曰半子也;我之视父也,犹所怙,非曰外父也。敬之顺之,未敢有所忤也;抚我爱我,未尝有所恶也。”(《祭何丈人文》)
陈繗悼念亲友的诗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没有丝毫的造作,与《相府咏梅》的豪迈相比,多了几分婉约和哀愁。
成化十七年(1481年)六月,陈繗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七月,故乡有人捎来内兄何谅的家书一封,告知岳父去世的消息,并让他写行状和墓志铭文。陈繗为此写了《处士何公状志》和《祭何丈人文》,透过这两篇文章,其身世和家事可以窥知一二。
陈繗的岳父是何淑,东洋里员山村(今新坡镇文山村)人,是宋代进士何一鹏的后裔,生于永乐庚辰(永乐年间无“庚辰”纪年,应为“建文庚辰”,即1400年),卒于成化庚子(1480年)九月,享寿81岁(虚岁)。何淑育有二男三女,68岁那一年,即1467年,三女嫁给陈繗,当年陈繗约20岁。
陈繗由母亲养育成人,直到弱冠之年成婚。他的妻子年少丧母,过门后以陈母为母,陈繗自幼丧父,也以岳父为父。何淑和陈繗的关系,因此非同一般的翁婿关系,何淑将陈繗视如己出,而不是常人心目中的“一个女婿半个子”,陈繗也将何淑当作亲父,而不只是一般的外父。
陈繗虽然不能亲自回去祭奠岳父,却用“骈文”的形式写了一篇祭文,让人送回海南。文中有段回忆文字,让人看到他们的“父子”情深:“我方在庠校,拳拳然惟斯顾也;我方上京师,油油然不忍去也。送我于门庭,沾濡如泪雨也;勉我于功名,叮咛以心语也。想惟父之康强兮,虽百岁其可许也。俟乎我之来归兮,冀一朝之可睹也。”
比起岳父的去世,妻儿的早亡更让陈繗肝肠寸断。
“二十年来尔有家,相依才十四年华。二男春桂先零萼,四女秋兰始出芽。傍母眠时俄失母,有爷别后似无爷。啼饥号冷凭谁顾,尔独何心撒手耶?”陈繗留下两首八律《忆亡妻及孩》,这一首说到由于自己外出求学和宦游京都,他与何氏结婚20年,却有6年不在一起,也照顾不到孩子,以致儿子夭亡,女儿刚出生不久,睡在母亲身边时,母亲就去世了,有父亲也跟没父亲一样,饥寒交迫无人过问。
如果诗中的“二十年”不是虚指,陈繗妻子何氏的去世时间便是1487年,即他考中举人的第二年。
另一首则发出这样的哀叹:“梦中相见还非见,醒后欲亲哪得亲?鸳帐有情难再洽,鸾衾无意漫重陈。”由此可见夫妻情深,可惜已是阴阳相隔。
而他的一首《又书梦》,虽是梦里的写照,却满是对妻儿的悼念之悲:“死生离别各天涯,梦里又逢不在家。憔悴玉容无傅粉,半偏云鬓未簪花。出门迎我悲还喜,入室愁儿怨复嗟。料得英灵知我苦,顾家宁异旧时耶?”一个追求功名的士子,心中的痛苦和失落,又有几个人能够知道呢?
回京途中 病逝羊城
母老居家我出疆,
无妻无子总堪伤。
阿兄疾病当危地,
孩女伶仃托异乡。
婢仆晓来无主唤,
田园春去有谁忙?
许多嘱咐惟吾弟,
一句言中泪两行。
这首《寄羊城弟书》,可能是陈繗最后的诗作。
大约在1500年前后,50余岁的陈繗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上疏请求还乡奔丧。丁忧的三年间,陈繗居家读书,还修建了一座“龙山庄别业(别墅)”,教书育人。
今天的苍原村口,有一座2011年翻新的三进陈氏祠堂,头门的石刻匾额“陈氏祖祠”,显得十分古旧,陈氏宗亲说是400多年前初建时就有的。匾额右上角落款有“戊子年建”的字样,依此推算,祠堂最早的建造时间应是万历戊子年,即1588年。祠堂的诸多壁画中,有一幅是陈繗在家乡教书的画面。
守孝期满,陈繗赴京途中,刚走到羊城,便已一病不起。家人料理其后事时,发现陈繗身无长物,只有千数百卷图书,其高风亮节,表表当时。
陈繗勤于著作,日积月累,卷帙不少,一直舍不得丢掉,取名《唾馀》。丘濬曾经为他作序,劝他刊行问世,陈繗放在行笥(古人出行时随身带的箱笼,相当于今天的行李箱)里,还来不及付梓就去世了。
后来,陈繗的裔孙陈宗武和陈绍虞先后整理其书稿,使得其著作得行于世。族谱记载,陈繗与何氏没有子嗣,由三兄的儿子陈文沉过继给他。
据陈繗自述,其渡琼始祖为陈好(又名陈豪),原籍福建晋江县阳林里(一作“杨林里”),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来琼,耕读传家,到他已是第十代。陈繗的父亲陈经是宣德乙卯科(1435年)举人,曾任广西灌阳(今属桂林)和武缘(今属南宁)县学训导。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