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因嘉积大桥拆建,停摆了近50年的嘉积溪仔渡口起死回生。 蒙钟德 摄
琼海市民乘渡船通过椰子寨渡口。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嘉积) (乐城) 万泉河渡口示意图 制图/张昕
乐城岛四面环水,渔家出行与货运都靠摆渡。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茂摄
琼海市民乘渡船通过石壁镇朗田渡口。 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据史料记载,万泉河是海南水上航运最为繁忙的一条河,河畔的渡口既是泊船的码头,又是集市贸易的商埠。万泉河全长162公里,其中穿流琼海境82公里,从博鳌开始逆流而上,先后出现了乐城、嘉积、文曲、椰子寨、文堂、石壁、船埠等8个商埠。由于移民沿河迁徙的速度缓慢,万泉河沿河这些商埠,形成的时间相差悬殊大。经考证,博鳌成埠于宋,乐城成埠于元末,嘉积成埠于明初,石壁成埠于明末,船埠成埠于清初。以船埠跟嘉积比,时间相差近300年。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生动了上千年的渡口,因为桥的不断兴建,在人们的视线里渐渐隐去,或是改弦易辙,承载了新的使命。
五指山上潺潺而下的水,汇成了奔腾不息的万泉河,于是有了桨、有了船,再后来就有了渡口,最后便有了渡口上那一幅幅让人追忆的风俗画卷。
万泉河畔的渡口,这些渐渐淡去的画卷,曾绘出了车水马龙的繁茂商埠,描画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刻下了古往今来的风土人情。生动了上千年的渡口,因为桥的不断兴建,在人们的视线里渐渐隐去,或是改弦易辙,承载了新的使命。
乐城:古城何处觅津渡
琼海市博鳌镇乐城村位于万泉河环抱的小岛上,四面环水,人们出行与货运都靠摆渡。对于这个小岛而言,渡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曾任琼海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副局长的王章灿介绍,乐城历史上有五个渡口:北门渡口、南门渡口、西门渡口、东园渡口、下东坡渡口。此外,乐城还有两个河湾码头:南门湾码头和上东坡湾码头。河水的冲刷、风雨的洗礼、商人的渐渐四散,侵蚀了这些渡口与码头的原貌,带走了它们的昔日荣光,它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寻不着踪迹了。
旧时的码头多是天然形成,一条由岸边伸入水中的堤,加上一块木板,就成了一个可以上下乘客、装卸货物、停靠船舶的码头了。“洪水一来,河岸坍塌,码头上的土木建筑也保留不久,不再维持原貌。”王章灿颇为遗憾地解释了码头消逝的原因。
土生土长的乐城人周昌连已经85岁了,他佝偻着腰,引着记者来到还保存着模糊轮廓的黑土码头。
这是一方高出水面约一米的土台,乱草荒芜,一条羊肠小道分开草叶,在土台前戛然而止。探头透过草叶的缝隙,能看到水边停泊着一只破败的窄船,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浮在草边。扩建的民房不断侵占着这条小道,周昌连张开双臂比划着:“这条路只有以前的一半宽了。”背着手走在小道上,他突然停住脚步,打量着路边一个空心砖围起来的院子道:“这里曾经是米行呢!”回忆起当年的盛况,周昌连顿时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河边是平坦的河滩,可以顺着坡道一直走到船舷边,搬运工们从船上扛下货物,沿着小道一直走到乐城古道的商铺门口。”在周昌连的记忆里,这石道曾经宽敞平坦,两旁还建有楼阁。码头曾停靠了来往于七八十公里万泉河上游船埠、合口咀、石壁等地的客货船,百数十吨的大帆船从这里把工业品运进来,把万泉河上游山区的山货运出去,货运之繁忙,倒把近在咫尺的博鳌港给冷落了。
“我16岁进入乐会县朝阳运输社,就在码头上当搬运工!”78岁的阿婆冯克英依然满头乌发,精神矍铄。“河边的路太窄,当时也没推车,200斤的米袋,我扛起就走,背到200多米远的粮站去。”说起年轻时候,冯克英精神焕发,笑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水运兴,则乐城兴”,这条坡道的另一头连接着乐城青石古道,也就是曾经的乐会县商贸中心。自明朝起便嵌在这里的一块块青石依旧井然有序,排列整齐,串起了道旁的商铺。上世纪20年代,海榆东线公路建成通车,以后水路运输业逐渐萎缩,乐城的交通优势渐成劣势。1952年7月,乐会县委、县人民政府迁至中原镇,县治迁后,乐城的商贸业渐渐萎缩。商业中心的转移,码头附近的商会也都纷纷拆除了会馆。
站在古道上,周昌连叹道:“这条路上走过挑担的农民,走过驮货的马,承载过马车,也行驶过汽车。”禁不住风雨冲刷的老码头坍圮了,但这坚实的青石古道依然默默地承受着碾压,迎来送往。
马蹄的清脆足音渐远,商贸中心的喧嚣已散,秋日的午后,偶尔有村中的老人趿拉着拖鞋在青石道上走过,一辆汽车碾过石道,驶向乐城大桥。
乐城大桥下便是曾经的北门渡口,同样被掩在荒草之中。看到一艘小蓬船在桥下划过,王章灿欣喜地站在桥上挥手高呼,待到小船驶近,却是一艘捕鱼船。
小船靠向岸边砌着的一溜整齐的台阶,船主陆宝三步并作两步地跳上来,“家里有两条船,一条木船,一条机船,都用来捕鱼养鱼呢!”他靠在河边养殖鱼虾发家致富,在桥头建起了一栋小洋楼。“乐城大桥取代了渡口,但我们的船还在河上划着呢!”
文曲:相得益彰的渡口与庙宇
在寻访渡口时记者发现,万泉河每个渡口附近都建着一座庙宇:乐城黑土渡口上的华光庙、嘉积溪仔码头上的西关庙、椰子寨码头上的土地公庙、石壁码头上的冼太夫人庙。然而渡口与码头联系最为密切的,却是要数文宗渡口与多河中水侯王庙。
在万泉镇东面,万泉河与文曲溪的交汇处,坐落着多河中水侯王庙。古庙临河处即是文宗渡口,相传公元1325年,因宫廷权变,元文宗图帖睦尔还是太子时,被流放海南,与当地绅士王官有知遇之交。3年后,图帖睦尔北还,在这个渡口登船出海,王官和万泉河两岸人民夹岸欢送,握拳直呼:“太子万全,一路万全!”为纪念这段历史与王官的功德,当地百姓把渡口改名为“文宗渡口”,并在渡口上建起了中水庙祭拜王官。元文宗与王官的故事把中水庙和文宗渡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以前往来在渡口的船工、旅人都会来庙里求平安。”中水庙的总首卢家祥如此解释渡口和庙的关系。
一条长约30米的水泥坡道,正中漆成隆重的红色,由中水庙通向河边渡口,夹道的槟榔林整齐肃穆。“庙里投资了70万元,去年重修了文宗渡口。”卢家祥站在庙前燃起一支烟,沿着坡道缓步踱向渡口。坡道尽头一块刻着“文宗皇帝渡口”的大石尽览开阔的水面,与河对岸翠绿的椰林遥遥相对。
“庙里购进了2艘快艇,放在渡口,只作游船使用。除此外,渡口也不怎么停泊其他的船了。”80岁的卢家祥依稀记得,与其他渡口一样,文宗渡口也曾车船不停、货如轮转。
承载过元文宗的别离之意,经历过渡人运货的热闹繁华,而今的文宗渡口更多的是一个旅游景点。
下转B3版
上接B2版
据卢家祥介绍,万泉河驿站规划的地点初步确定在万泉镇多河侯王中水庙旁,渡口旁的槟榔林中也修起了林中绿道。万泉河畔自然风光、文宗渡口历史文化和河畔原始森林景观,这些资源将组合起来,供给游人驻足游览。
曾经的渔港博鳌水运码头、贸易集散地嘉积溪仔码头的变迁与文宗渡口殊途同归,同样成了旅游码头。
石壁:物换星移数变迁
万泉河中游北岸,有一巨石从河岸负土而出,呈壁状铺开,横亘于河岸之上,巨石的前沿凸突河面。有凸即有凹,凹处便是河湾。河水急流从上游奔泻而下,被凸出河面的巨石阻挡,激流越石而过,却也在石后甩下一股漩涡翻滚、潺缓回旋的水流。这经年累月回旋的水流便把这凹地旋卷成一个深湾,湾岸随水线呈弧形,临岸之处是一个平坡,这平坡便是曾经的石壁码头。
石壁码头的闻名之处在于,它是万泉河中游重要的交通枢纽与货物集散地。“在这里集散的山区特产非常多,数量大,万泉河上任何河湾码头都比不上。”琼海市原文联主席王锡钧的故乡便是石壁镇,对石壁湾与石壁码头有着深厚感情。历史上出名的乘坡木材、船埠白米、合口湾橡胶等山货,均以船运顺流而下,到石壁湾起卸上岸,再换船运往嘉积、博鳌。
石壁种植橡胶起步较早,是海南有名的橡胶产地,出产大量橡胶,成捆相叠的橡胶片堆在石壁码头,运往各地。“少年时,我坐船去嘉积读书,每次乘船都看到成堆胶片、闻到橡胶与益智、山姜混合发出山货独有的味道。”码头山货的气韵,是王锡钧记忆中经典的味道。
除了作为渡口与码头,石壁湾还曾是闻名全岛的游泳运动场。上世纪50年代,石壁中学的体育老师王绍晓在石壁湾用木材搭建了跳水台,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跳水游泳比赛。“这一来可了不得呀!为石壁培养出一大批走向全省、全国的游泳运动员呢!”王锡钧咂咂嘴,颇为自豪。据他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石壁湾游泳训练基地走出的游泳健将,参加国家、省、区各种游泳比赛获得名次的有76人之多。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上世纪80年代末,石壁下至嘉积上至山区,都建起了公路。21世纪初,万泉河进入了桥梁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先后建起了培兰大桥、大乐大桥、朝烈大桥、南港大桥、石龙大桥与万泉河大桥,并重建了嘉积大桥。陆路汽运取代了水运,作为货物集散地的石壁湾及其他码头渐渐成为历史。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