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封面
唐玲玲教授讲述了与钱钟书先生的一段渊源。
杨国良教授在演讲。 本版图片由OK图片社提供
少为人知的是,杨绛与海南有一段渊源。今年10月,《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一书出版。该书作者之一杨国良是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教授,另一作者刘秀秀是杨国良教授的得意门生。师生俩共同执笔, 书写下杨绛先生一百年的人生轨迹,开掘其高贵雅洁的人格内涵。
今年,杨绛103岁了。 钱钟书获誉“文化昆仑”,杨绛则被誉:既是围绕昆仑的云雾,也是一片独立的彩霞。杨绛一生节俭,精神沉静,艰难穿过生命重重关卡,将所有负面因素转化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一辈子坚守读书人的本分,点亮尘世人的心灵之灯,成人类精神史上新的标杆。
10月25日晚,百年精神容器“九蒸九焙”———杨绛专题演讲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举行。《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一书作者———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杨国良及其学生刘秀秀,海南大学教授唐玲玲、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海南大学教授张志扬等,带着座无虚席的海南师生们“阅读”杨绛。
杨国良写杨绛,也是误打误撞。起初想写钱钟书,便从距离钱最近的杨绛入手,怎知研读杨绛这大半生,反倒给杨国良推开了一扇窗,这扇窗的后面,是杨绛“一生节俭,精神沉静,坚守读书人本分,点亮尘世人的心灵之灯,成人类精神史上新的标杆。”
他尊称杨绛是“百年精神容器”,急欲把一代知识分子百余年的精神遗留分享给世人,于是,杨国良先是于2008年编著了《杨绛年谱》,去年又邀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刘秀秀,共同著作了这本《“九蒸九焙”的杨绛》。
演讲前师生入场后,杨国良邀请全体师生起立朗读杨绛先生的《百所感言》。百年精神容器“九蒸九焙”的杨绛专题演讲请柬上,杨国良写下一段话,是这样评价杨绛的: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的引言中,杨国良已经道出了他认为杨绛带给当下年轻人、知识分子的意义:原本柔弱,经岁月之锤磨砺,如坚硬的岩石,在生命的河床傲然屹立,风吹雨打,巨浪冲洗,在世俗的浊流中持守本真人性,赓续文脉、薪尽火传,成迷乱时代的中流砥柱;原本单纯,艰难困苦培养周密的思想,晚年信心明澈如秋水,映衬蔚蓝的天空以及晨岚夕影中的山景,是漂泊、浮躁、沉迷物欲者一剂永恒的良药!
淡泊名利,
一切名利都是浮云
说杨绛,就绕不开钱钟书。杨国良与杨绛是本家,另一位海大教授唐玲玲则是钱钟书妹夫石声淮先生的弟子。说起来,唐玲玲还有部书稿获得了钱钟书的题签呢。
唐玲玲对师生们说起自己和钱钟书的渊源。由于特别钟爱苏东坡的作品,文革结束后,唐玲玲从乡下回到城里的学校,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里潜心细读苏东坡,参阅有关东坡词的资料,写成一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把苏轼所有词作的写作年月逐一考证并加上注释,写成后送给老师石声淮校正,石老师修改完这部书稿后,又写信让钱钟书为这部书的封面题签。钱钟书立刻热心回信:一共写了六福字,“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并在其中一副用铅笔小字注曰:“这一幅比较的不坏!”
讲到这,在场的师生们也发出了会心一笑。和唐玲玲感受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钱钟书幽默背后的亲切感。
那么唐玲玲又是如何能有如此荣幸呢?原来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原是抗战时期迁徙到湖南山区的一所国立师范学院当教授。石声淮当时在这所学院读大学,他以惊人的记忆力及渊博的知识,深得钱基博教授的赏识,于是他把女儿嫁给石声淮。唐玲玲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书时,深获石老师和师母的喜爱,并将她带进古典文学的领域。因此,唐玲玲书稿完成后,石老师特别请钱钟书为封面题签。
唐玲玲说,杨绛和钱钟书两位学者的一生唯有时间最宝贵,一切名利都是浮云。唐玲玲夫妇还亲身经历过一个小故事:大约40年前,唐玲玲的丈夫周伟民教授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古代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这是粉粹“四人帮”后的第一次高校教师培养的高级学术进修班,聘请了各路老专家、名人讲课,举办单位持教育部开出的聘书,登门去请钱钟书来讲学,结果钱钟书拿着聘书,严肃地对来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到公安部去开介绍信来?如果是公安部开出的捕条来抓我,我是不能不去的!教育部的不算。”就这样,这个班的老师们,就无缘一睹钱钟书的风采了。
钱钟书学术成就斐然,杨绛也不甘落于其后。夫妇俩在国外留学时经常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杨绛还写剧本、小说、散文,翻译世界名著,成绩卓著。
杨绛所翻译的《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出版后,在西方也广为人知,国内外邀请她的人络绎不绝。她与钱钟书一样,谢绝应酬。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曾因赞赏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就派出西班牙的驻华大使送来正式的书面邀请函,邀请她访问西班牙。但是杨绛客气地写了回函,正式地以书面辞谢。直到西班牙驻中国的第三任大使上任后,通过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出面去请,她才赖不掉了,答应出访一趟。但是到了国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应酬中挤出时间查阅文献资料。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后,出版社筹备一次大规模的作品研讨会也同样被杨绛回绝了。她有趣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今年已至垂暮之年的唐玲玲,也在杨绛的“好读书”的激励下,说自己想心静如水,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治学,
活百年读百年书
微博上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一年轻人很崇拜杨绛,他写一封长信,表达仰慕之情以及许多人生困惑。杨绛回信,除了必要的寒暄和鼓励晚辈的句子外,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可以说,这是当下大部分人,精神苦恼的最简洁而朴素的概括。
著写《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对于二十几岁的刘秀秀来说,“越发觉得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业,特别在年轻时应该牢牢打下根基,不可投机、不可懈怠!”
下决心要写关于杨绛老人的书之后,刘秀秀曾专门跑到图书馆,把手放在一大部《管锥编》的封面上,不急着翻开来读,只轻轻地、慢慢地抚摸,细细感受老一辈知识分子会通中西、踏实治学的精神;以后沉下心来细细研读,越发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战栗。“原来知识是令人‘战栗’的。”
刘秀秀在她的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对百岁老人杨绛的理解:一辈子始终与书为伴,毕生读书的精神正是千古士人最羡慕的境界,百年读书便是其信仰建立的过程。“我真心感觉到,读书以求知成仁,如果发乎内心,就是滋养。103岁的杨绛孤身逆旅,饮食起居无子孙奉养照顾,她是‘以文养身’的。”
知识分子担当,
不愿做外国人
在海大教授张志扬的眼里,研读钱杨夫妇,可不是学人家作学问这般简单。张志扬认为钱杨夫妇堪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不光在做学问,还挑起了作为知识分子该有的民族担当。
张志扬举《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第五章“围城·突围”中的“不愿做外国人”的例子。“不愿做外国人”中说“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是在1949年下半年。
“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说的时间是1970年冬。钱钟书没能成功回京,杨绛问钱钟书:“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其间历时二十一年。钱杨夫妇的“九蒸九焙”的经历,主要就在这段时间。张志扬赞叹道:一个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尚且如此,何况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近百年更是“沉疴不起,九死一生”,而决心要与民族及民族文化生死与共的大学者,怎能不叫人高山仰止!
张志扬说,钱钟书、杨绛二先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持守着民族的土地与血脉、传承着民族文化历史的根脉、承担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尊严与责任。“一个民族归根结底必须自己亮出自己文化的自决能力,并首先由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自觉担当起来。”,而这,才是“阅读”杨绛的全部意义。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