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早在2001年,海口市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率先启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2004年又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经过十二年的努力探索,海口教育人“敢为先,善为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可谓亮点频频。
有效教学真有效
海口市是全省惟一整体开展“有效教学”实验的市(县),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面启动了“有效教学”实验。目前,全市有112所实验学校、21所实验基地校,其中有14所省级“有效教学实验推广试点校”、5所省级“有效教学实验推广特色学校”。
海口市政府教育总督学王涯燕介绍说,近五年,海口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举办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培训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班等20多个,为校长和骨干教师提供了高水平的“理论大餐”。同时,组织“送教送训下乡”和“菜单培训”500多次,培训农村教师达10多万人次。
2010年4月,海南侨中等21所学校被选定为“海口市有效教学实验基地校”,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海口一中开展了“基于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行动研究”,通过“六个行动”来规范课程管理、优化备课组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强化学法指导,在近年中、高考中不断创出新高。海口九中建立的“三学两评”、“一拖n”和“围桌式”教学模式,将“导学案教学模式”校本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中考700分以上考生人数位居全省第一。
海南侨中开展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实验研究,通过主题教研、小课题研究和开设“学习力开发课程”三方面来开展有效教学实验,这也让该校高中考成绩连续提升,2009年涌现出建省后海南高考“最牛班级”,高考平均分高达818.2分; 2012年诞生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周怿;今年高考,除了摘得文、理状元桂冠外,还有4人获得语文、化学、地理等学科单科全省第一。
青蓝工程显神通
作为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但经验相对缺乏。为了让年轻教师更快更好融入学校各项教学研训工作,海口市滨海九小设计了师徒帮带、教学基本功、教学常规管理、课堂调控等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校本研训为滨海九小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其中包括1名省优专家,5名特级教师,7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及各学科骨干教师。
在海南侨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0%以上,培养任务相当重大。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并在全省率先启动教坛新秀评选。“比如200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语文组汤成慧老师,2007年就获得学校教坛新星的称号,2009年被评为海南省首届教坛新秀,并且在她的培养下,我校产生了2010、2011、2013年三年全省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可以说以她为例的多名青年教师不仅仅已成为学科教学骨干,更是逐渐成为侨中的名师、省市名师。”海南侨中校长王继源这样说。
依托高校资源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也是海口教育人的有效尝试。例如金盘实验学校在近几年依托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开展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让教师提升理论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增强科研能力,学校教学质量取得明显进步。在近几年的中考、小学毕业测试中,金盘实验学校的英语成绩一改以前在城区学校排名倒数的状况,2011年英语中考成绩及格率位居全市第6名、小学毕业测试英语成绩优秀率居全市第2名,2012年英语中考成绩及格率居全市第7名,2013年中考成绩达A率列全市第6名、小学毕业测试成绩优秀率居全市第2名,从一所城区薄弱学校迈进了优质校的行列。
教育帮扶共进步
这些年,围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需求,海口教育积极创新薄弱学校帮扶模式,实施了两轮“百强扶百弱”城乡对口帮扶工程。第一轮分别确立100所城区学校与100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第二轮再确立40对帮扶对子。2009年,首先对秀英区实行教育整体帮扶工作。帮扶三年多来,秀英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三个区的差距明显缩小。
琼山区探索“强弱捆绑式”教育帮扶模式,把琼山一小、四小、五小等城区优质学校分别与那央小学、铁桥小学等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发展,形成教育联合体。目前,琼山一小那央校区已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龙华区也启动了“强校办分校”试点工作,将城南小学作为龙华小学的分校,大洋小学作为金盘实验学校的分校,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金盘实验学校还派出26位教学骨干和优秀教师,与其帮扶学校丰盈小学的26位教师结为师徒,通过各种教学教研活动促进师徒专业成长,推进了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
海口市研训院从2011年开始探索“蹲点教研”帮扶模式,选取海口二中和海南白驹学校作为教研员长期蹲点开展教学指导、研究、科研的基地,主要从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管理等方面,教育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有效教学。仅仅两年,两所学校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常规管理更加规范,校本教研更加扎实,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成绩连续两年高增长。
校本课程更创新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海口市将四所市直属重点中学确定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样本校。这个举措,把难点做出了亮点。
竹竿舞,这项兼具体育运动项特点和舞蹈韵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走入海口中小学校的课堂。在一中,和竹竿舞一样常态化开设的课程还有武术、泥塑、国画、手工、科技发明与制作等课程。厉春校长介绍:“2003年以来,我们开发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特长爱好等五大类80多门课程,含19门课程文本。近年来,校本课程常态化开设的数量持续保持在11-20门左右,开设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
此外,海南侨中开设了21门校本课程,海口实验中学已开发的校本课程有8门,琼山中学也开发了《赏名联、识名人、览名胜》、《苏东坡与海南》等20门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课程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促进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任重而道远。近五年来,新课改为海口市教育系统带来发展新途径,面貌焕然一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院长说:“海口的课改工作,具有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探索最多、成果最丰的特点。今后,要朝着课程设置更规范、课程推进更均衡、课程实施更有效、办学更有特色的目标继续前进。”
相关链接:
十八大代表:新课改现仍处于一种理想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