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儋州苗族风情:衣如云彩歌如诗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易宗平 谢振安 时间:2013-11-18 09:10:14 星期一

  

11月13日,迎亲队伍进入村口受到了“拦截”,闹婚的序幕拉开了。

  

11月13日,婚礼开始前,伴郎用手机为新郎邓益平、新娘周梦华拍照。

  

婚礼当天,身穿民族服装的苗族小男孩。

  

11月13日,盛装的马岭排村的苗族姑娘。

  

一只漂亮的大蝴蝶停在苗族姑娘的花帽上。  本版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特约记者吴文生拍摄  

  海南苗族文化历史悠久,风情浓郁。

  在饮食上,“竹筒酒”寓意独到,“五色饭”制作考究;在服饰上,“盘头男”酷劲毕露,“绑腿女”精神十足;在婚礼上,“对歌会”开朗热忱,“逗亲式”激情奔放……

  造化钟神秀,民俗底蕴浓。

  在碧波荡漾的儋州市南丰镇松涛天湖东岸,坐落着下辖7个自然村的苗族村委会。11月13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其中的一个自然村———马岭排村,见证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苗族婚礼,也被那里如诗如画的民族风情所陶醉。

  竹竿连心 箩筐盛情

  头戴圆顶帽子,帽子后沿缀着长长的流苏;身穿镶有花边的青色衣服,洁白的披肩上绣着大红喜字;出门时打着绑腿,走起路来显得精神十足。这是马岭排村苗族女子的装束。村里男子也身着民族服装,头上则盘着长长的头巾。

  “我们的苗族服装都是自制自染的。”马岭排村小组负责人陈世凤说。这位干练的苗家女子,帮助该村一对青年男女举行传统的苗族婚礼。

  新郎邓益平、新娘周梦华在伴郎、伴娘以及亲友们的簇拥下,从古朴的院落出发前往新郎家。

  迎亲队伍大多由苗家女子组成,她们横着一根竹竿拦住去路,竹竿上悬挂着一个做工精巧的小箩筐。新郎新娘往筐中连丢了几个红包。

  “讨红包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更多的是竹竿连着心,箩筐盛满了情!”64岁的苗族老人李亚明说。

  “不光是讨红包,还要让他们唱歌,活跃气氛。”79岁的苗族阿婆盘满妹年轻时是唱歌高手,说起话来声音洪亮。

  男女对歌 捏耳逗亲

  “对面阿哥请听清,唱支山歌猜妹意……”拦路队伍率先唱歌“出招”。新郎新娘要想走过去,除了继续往筐里丢红包,还得通过本阵营的3位男歌手对歌“开路”。

  “……手持小刀开条路,开条大路两同行……”3位男歌手扯开嗓子唱起《开路歌》。

  不过,竹竿仍然拦住必经之路。于是,男歌手们唱起了《赞歌》———

  “一赞贵山出贵水……”

  “二赞贵家出贵女……”

  “三赞龙家生龙女……”

  “四赞妹娘生妹胜……”

  “五赞凤家生凤女……”

  “六赞珍珠香一妹……”

  “七赞世前生妹胜……”

  “八赞如同天子女……”

  “九赞九州妹第一……”

  《赞歌》引得苗家女子们一阵欢声笑语。她们端着从竹筒里倒出的美酒喂给男歌手,还不时地用手去捏男歌手们的耳朵。

  “这种喂酒、捏耳朵的仪式,叫做‘逗亲’。”李亚明笑着“揭秘”,“我们这里的婚礼趣事,主要是在路上。”

  “逗亲”之后,道路终于“打通”,新郎新娘被人们众星捧月般送往新郎家。

  岁月沧桑 民俗仍存

  据儋州市政协民宗委副主任廖国强介绍,海南苗族在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年)起陆续从广西、广东、福建迁徙而来,有的是奉旨随官军登岛作战,有的是因明朝镇压而逃亡,有的是来开发海南岛。

  岁月沧桑。包括马岭排村小组的儋州苗族居民,如今依然保留着民俗文化。

  在婚礼上,以竹竿拦路、男女对歌,唱出了一种平等、开朗与热忱。24岁的苗族男子蒋建开,热情地帮助登高摄影的记者们搬运和扶持云梯。

  在穿戴上,尽管新时代的苗族青年逐渐热衷于流行服装,但老年妇女都坚持戴着圆顶头巾。为了自制自染衣物,该村不少人种植蓝靛,传承和开发腊染技术。同时,披肩上的“大红喜字”、青色衣服上的花边、圆顶帽沿的流苏,无不体现出苗族同胞们高超的刺绣技艺。

  在饮食上,民族风味令人大快朵颐。苗族制作的“五色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用植物汁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蒸成,色香味俱全。而用竹筒盛酒喂客,则别具风情。“90后”苗族青年蒋金生笃信祖辈们的话,“长长的竹筒倒出的酒更加情深意长”。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