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元才 图
学生
“男版孟母”可以
理解但不支持
“和那些对小孩教育漠不关心的家长相比,这位父亲挺伟大的。”在侨中就读的吴同学在看完报道后,对苏以彬的做法表示理解。在她看来,假如没有苏以彬的以身作则,或许他的女儿会脱离健康的成长轨道,做父亲的也会后悔莫及。但在被问及“你是否能接受自己的父母这样做”这一问题时,小吴摇头表示难以接受。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与小吴有相同想法的还有正在读高三的小郑,他说,如果自己的父母以“陪读”方式体现关爱,反而会更让他喘不过气,感到“压力山大”。
在已经步入大学阶段的林刚眼中,苏以彬是个太过理想主义的父亲,“现实点说,大学后两人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林刚认为,自己能安心学习离不开父母对自己生活上的支持,如果少了这种支持,“一旦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考试失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理解不等于支持”,在记者的采访中,抱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在不少学生眼中,学习最终还是自己的事情,家长如果为孩子放弃工作甚至放弃家庭,这样的爱虽然看似伟大,但实际上却是把学习变成孩子的一种负担。
据《武汉晚报》报道:女儿读书到哪里,父亲苏以彬就将自己的小餐馆开到哪里。今年,父女俩一起参加高考,同时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同一个专业录取。
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苏以彬以自己的倾心付出营造了现代“男版孟母”,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执着的励志,但在这过程中他所付出的代价也令人唏嘘。这一事件引发了不少人关于当今社会是否需要这样的教育理念作为万千家庭的“标杆”的思考,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
家长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厚重而非沉重
“陪孩子一起学习这种做法是有益的,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孩子家长的赵青女士说,她的儿子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但在高三的冲刺阶段,他也曾出现过情绪不稳定,成绩下滑时甚至还有厌学的想法。虽然当时赵女士的工作地点在三亚,但她坚持每周末风雨无阻地赶回海口,陪儿子一起上数学补习班。在她看来,这不是给孩子施压,而是向他表明作为家长支持他学习的态度。
在同样作为家长的杨军先生眼中,“陪读”是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是溺爱的表现,“陪过了高考,那大学呢?工作呢?我们做父母的能陪孩子一时,以后的路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走。”在他看来,“陪读”的方式或许能够暂时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但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
“‘男版孟母’虽然将女儿陪进了高校,自己也成了大学生,但却赔进了事业,赔上了婚姻,这些会不会让孩子的心灵难以承受?”在采访中,不少家长也表示出对苏以彬女儿未来的担忧。作为母亲的吴女士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极大,在之后经济来源没有保障又缺失母爱的情况下,很难说孩子考上大学后就是幸福的,“这样不顾一切的教育就像一场赌博。”
老师 把握分寸,教育理念不可盲目跟风
海南华侨中学的吕老师认为,“男版孟母”这一事件只是极其个别的案例,虽然苏以彬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但却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家长和学生。“一方面来讲,‘男版孟母’树立了一个重视知识的家长榜样,这对于激励更多人通过高等教育充实自己、改变命运,具有正面意义。但另一方面,父母过分的陪伴,不仅会让孩子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更会使他们习惯依赖,变得非常脆弱,害怕失败。”
吕老师担心地表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苏以彬的女儿都是靠父亲紧盯着学习,一旦脱离父亲的“监控”,她的成绩很快就会垮掉。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才是健康的教育呢?在吕老师看来,健康的教育来自健康教育观,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个人物品,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正因如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阶段进行调整,盲目借鉴他人的教育理念是不可取的。他说:“如果每个家长都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他自然会懂得教育的分寸,因为这么做的原始动机很简单,也很容易掌握,那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作为班主任,吕老师建议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应多沟通交流,家长配合老师、老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三方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摸索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