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海南炭画世家:人生易老相不老 西施当年花容貌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傅人意 时间:2013-11-25 09:11:15 星期一

  海口市中山路骑楼老街炭画世家老艺人韩翠琼正在创作。

 

炭画世家第三代传人叶保龙,用九宫放大镜为客人绘制炭画画像。

  三代炭画世家在海口骑楼一带小有名气。  文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从上个世纪40年代,炭精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十多位画师揽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一条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在数码相机风靡的冲击下,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正在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到她的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人生易老相不老,西施当年花容貌。”在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的炭画工作室里,韩翠琼时常和来买画的街坊、游客说起这句话。在她的理解中,炭画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活儿,还是一种有“人情味”的艺术:它让人追忆岁月这个“小偷”偷走的年少与稚气,它凝聚了青春时光的眉清目秀,它让人遐想藏在眼角里深深浅浅的皱纹中的故事。

  11月15日上午,迎着清晨的阳光,韩翠琼像往常一样,从海口新华北路的家中走到中山路骑楼老街新的临时炭画小木屋工作室里,将支架撑开准备迎客。

  情感的维系

  三代人共同守护炭画

  从上个世纪40年代,炭精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海口新华路、中山路一带,每天就有十多位画师揽活。到1980年代中期,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老街上,炭画行业曾鼎盛一时。如今,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从事炭画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炭画这门传统技艺日渐式微。

  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父亲韩冠平,到儿子叶保龙,三代人对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术炭画已经守护半个多世纪。

  韩翠琼的父亲韩冠平,曾是海口市工艺厂的职工,早年就在老街以画炭画为生,2005年去世,从事炭画60余年。儋州白马井的吴华老先生,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在海口出差并到访韩冠平的画室。“那时候韩冠平所画的人物像真的是栩栩如生,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女主角王晓棠,画得真的很传神!”

  韩翠琼记忆中的父亲,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着昏黄的灯光,抽着烟,在卧室里一画就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来买画,父亲就一直躲在房间里埋头画画不出来。

  “文革”时期,韩冠平靠着画画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毛主席、雷锋、救人英雄王杰等人的画像都在他的笔下生辉,有时还靠帮忙画琼剧舞台的背景画布、木偶剧背景画布,甚至画一些户外广告补贴家用。

  当年看琼剧是老海口人最时尚的消遣。韩冠平就是给琼剧舞台画人工布景的人。韩翠琼说,那时他家住在一间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亲把布景布挂在墙上,架着梯子站在上面画。父亲画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着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说有笑。“在海口老街一旦家里有老人贺寿,或逢年过节,也有子女来给家里的老人画张炭画,老街上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挂着炭画。”韩翠琼说。

  “但是现在这门生意很不景气,年年都在走下坡。我们家是三代人都画炭画,在街坊邻居中小有一些名气,还能接到一点订单。但是老街这一带的几个画炭画的有的年迈去世,有的已经转行了。”叶保龙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家里挂炭画的传统在慢慢消失,买的人少了,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厂家都不再生产炭画的原材料炭精粉,如果靠画炭画维持生计,太艰难了。

  的确,这是一个赚快钱的年代。在韩翠琼和叶保龙仍坚持这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手工艺的背后,更是一种不愿意舍弃这个手工艺的情感。

  在最困难的时候,韩翠琼也动摇过要不要放弃。“但是,我们一家九个姐妹,就靠父亲画炭养活我们,我对这门手艺心存感激。我希望这门手艺能流传下去。”在叶保龙上小学的时候,韩翠琼发现儿子对画画也有一定的天分,便将他送往各地跟随名师学艺,希望这样的一门手艺能薪火相传。

  慢工出细活

  炭画里的人情味

  前年春节,一个美国回来的华侨带着女儿专门来到店里找韩翠琼画画,画完后,和韩翠琼说了句“good”。“他说我的画作代表了海口老街的文化,希望能画出小女孩扎着辫子的活泼模样,这是数码相机所不能体现的。炭画确实是一门有人情味的艺术,是属于手工艺者的艺术。”韩翠琼笑着说。

  的确,作一幅炭精肖像,只需要3—4个小时,但要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炭精画,需要一周的时间。

  在这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工作室里,一个画夹、一把椅子、一块橡皮擦、一盒炭精粉,还有几支炭铅笔、擦笔,就是韩翠琼作画的全部工具。

  “炭画人物脸部的特写最重要,橡皮的作用在这里就凸显了。你看,它可以修线条,调光线,调比例。鼻子是脸部光线最亮的地方,要耐心地在这个地方调光。”韩翠琼介绍,她和父亲的画法都属于传统的九宫格画法。首先在照片上划格,根据比例,从眼部画起,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人像轮廓,最后用炭粉涂抹。

  韩翠琼说,炭画造型全过程可分为轮廓造型与明暗造型两大部分,其中轮廓造型主要是整体定位,落笔要轻,然后进入局部深度刻画阶段,揉粉的时候以笔尖粘少许炭精粉,在其它白纸上试过轻重方可落笔,笔含粉的色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大的明暗关系画好后,可以进入最后的深度刻画和整体的调整,调整要用不蘸粉的排笔、蘸粉的排笔和炭铅笔、橡皮等交替灵活运用其间。

  紧跟时代潮

  在传承中创新

  “父亲总是说,我画的人物水肿一样,像风像雾又像雨,我画了20多年了,还是画不好。”韩翠琼说,自幼她就在海口工艺美术室里看父亲画画,父亲说,这个活儿不是谁都能做的,你给别人画像,画得不像就是不行,要耐心,不求快。在韩翠琼的眼里,用炭精粉画的人物肖像,黑白分明,柔和细腻,层次丰富、色泽持久,也是炭精粉画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

  但是今年32岁的叶保龙,对于炭画的传承与创新又有着新的看法。“炭画要画得像,是过去外公和妈妈这一代人的看法和喜好,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这样的风格。”

  “苹果手机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用?因为乔布斯在创新。我时常和妈妈讲,我们不能坐着等,要主动创新。”叶保龙已开始在行动了。叶保龙将炭画与素描结合,以速写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打破了原有炭画的呆板,让人物肖像更有活力。

  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有一张画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一个棕色长发女孩,双眼含情地望着远方,嘴角上扬的一抹淡红张扬着青春的气息。这是一个国外女孩来海口老街旅游时,叶保龙用新画法给女孩画的画,但是因为行程紧凑女孩没有来取画。“倒是放在工作室里展示后,不少年轻游客都问能不能给自己也画一张这样的画。”叶保龙笑着说,“现在看来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我的画法。未来希望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出既能传承技艺又符合时代潮流的炭画。”

  “我不打算以画炭画来维持生计,实在太艰难了。但是赚钱不赚钱是其次,我们只是希望这个手工艺传承下来,让大家知道,海口骑楼老街有这样的一门老手艺。”叶保龙说。

  本报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