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品展:晋国霸业中的百款古韵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邓海宁 时间:2013-11-25 09:13:15 星期一

  铜器范

  参观藏品

  兽形觥

 

 缀玉覆面

 

 镇馆之宝鸟尊(复制品)  图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品展”,11月15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本文从展出文物的技术工艺和代表性作品入手,观察其特有的时代特征,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貌,与读者共同探索和认识晋国两周时期的历史文明发展,一同见证那个波澜壮阔、五霸之首的中原强国。

  无论是展柜里栩栩如生的玉虎、玉兔,还是彰显历史痕迹的青铜兔尊、鸟尊,见证历史变迁的152件文物彷如从遥远时空传唱而来的年老古韵,向遥远异乡的宾客静静地“讲述”着它们的故事。

  海南省博物馆日前开展的“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品展”共展出两周时期晋国的青铜器和玉器文物152件,展品主要来自山西省的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曲沃县羊舌墓地、绛县横水墓地、侯马晋国墓地,以及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地,其中青铜器65组94件,玉器38组58件,而国家一级文物就有40件,不仅含金量颇高而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模和范———

  古代铸造青铜器的工具

  “晋”作为山西的简称,最早来源于周代的诸侯国———晋国。西周初期,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因“天子无戏言”之故,成王兑现“桐叶封弟”的承诺,将“唐”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叔虞。叔虞过世后其子燮父因为属地临近“晋水”,故将“唐”改名为“晋”,始建晋国,这便是晋最早的由来。晋国从甸服偏侯起家,到后来与楚国两强更迭共同把持中原霸权,更一度成为春秋时期称霸中原时间最长的霸主,虽然最后在三家分晋的结局下退出了广袤的历史舞台,但晋国的兴衰,仍充分见证了那个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动乱时代。

  “这个是什么?来了博物馆这么多次,还是第一次看到。”省博物馆展柜中几块带有纹饰的奇特“石头”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注意。

  “这是两周时期铸造青铜器时所用到的工具,它们叫做模和范。”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介绍说,春秋以来,晋国作为占据黄河中游的头等强国,拥有中原经济、文化中心等地理优势,青铜铸造的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完善臻美的程度,其具体表现便是在青铜铸造工具模和范的制作水平上,其实模和范的作用和功能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模具十分相近。

  先塑泥模,依模做范,再往陶范中灌注青铜溶液,冷却后除去陶范、再加细琢修饰。这是青铜铸造陶范制作的基本流程,所以也有模由范生,范由模造的说法。

  章佩岚指着其中的“散虺纹舟内外范”介绍道,在1957年山西省牛村古城址出土的铸铜器陶范有3万多块,但可辨器形且完整或能配套的仅只100余件。而这套“散虺纹舟内外范”便是一套少有的完整复合范,外范为腹部两扇,圈足底部一扇,内范为腹部一件,合范后呈椭圆体。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岁月流逝,略微变形,但内里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容易辨认,自口沿向下依次是斜角云纹、散虺纹、贝纹、散虺纹四种纹饰,十分的细致和精美,也体现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

  青铜铭文———

  千年前的信息传递

  “这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证明的青铜礼器。”章佩岚所说的,是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的盛酒器晋侯壶。该壶成长颈垂腹椭方形,壶口开在四周镂空的波曲形华冠之中,双耳作象首形,高高扬起的象鼻又做成了精美的曲体龙形,腹部中央是一个圆突的龙首,龙身如盘旋的带子般对称分布,是青铜器纹饰中难得见到的“一头双身”,壶型整体别致雄浑,纹饰华美流畅。“它的特点在于壶盖内所铸铭文的4行26个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作尊□壶(铭文无法识别的单字用□代替),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记载了晋侯作此壶,以祭祀自己的父、祖的用途。而晋献侯,也是墓地中唯一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的姓名相吻合的晋侯。”

  《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青铜除了在铸造工具和兵器时使用之外,更多的还是广泛用于礼器的生产,作为“国之重器”担任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君主贵族每次祭祀祈福活动中的主角。而将分封诸侯、方国征伐、祭祀典礼等内容的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也是当时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因为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等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标准之一,为后人揭开中国古代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展出的一组八件成套的“楚公逆钟”上的铭文也清楚的记载了楚公逆为祭祀先祖,出巡四方,四方首领入贡赤铜九万钧,楚公逆用以制钟的事迹。根据《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楚公逆在位的时间与晋穆侯相当,当时两国的关系很不错,这套编钟很可能是当时楚公逆作为礼物送给了晋国,是晋楚文化交流的早期见证,它的出现将晋楚交往的历史推到了西周晚期,比史籍上记载的晋、楚相交,约在春秋早中期之际更早。章佩岚介绍道。

  缀玉覆面———

  “金缕玉衣”的前身

  在“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品展”中,有一件展品几乎吸引了每个参观者驻足,这就是葬玉器中的缀玉覆面。 

  葬玉,是中国古代放在逝者身上或棺椁之中一同殡葬入土的玉器。古人以玉敛葬,是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于人体各部位能够保护尸体、使其不朽。而缀玉覆面,是指将玉片做成人的面部五官等特征的形状,穿孔之后缀饰于纺织品上,殓葬时覆盖于逝者面部,缀玉覆面可说是西周葬玉器中的典型作品,而汉代广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正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

  “的确,你没有办法不在它面前停留。”章佩岚介绍道,对比其他的展品,缀玉覆面实在可以用“豪华”这个词来形容,出土于晋献侯夫人墓葬中的“缀玉覆面”共由79件形制各异的玉件组成。周边由大小两种三角形片围绕,大三角形尖端向内,小三角形尖端向外,相隔排列,面部之中的眉、额、鼻、目、耳、脸颊、嘴、腮、下颔等各部位均通过玉件一一细致呈现,还有一些钩状器分布于各部位。通过对原先设计缀玉次序的恢复,整器灵肖生动,富丽豪华,而部分玉件上所拥有的纹饰,也体现出了当时晋国治玉工艺的先进和辉煌成就。

  玉,因其晶莹的质地,典雅的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贵和纯洁的象征,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灵性,古人长久以来一直推崇“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无论是生前赏玩或死后陪葬,玉始终是伴随在贵族的世界里,而作为葬玉器的缀玉覆面,或许也可以看做是古人崇玉情怀至死不渝的真实写照。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