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201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新一年刚开始,家住铁西区第一城小区的三岁男孩小刚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家庭作业:打爸爸。
早晨7点,小刚准备去幼儿园,35岁的妈妈王女士对小刚说:“来,宝宝打一下,敢打爸爸了,小朋友们再也不敢欺负你了。”
看到妻子这样说,作为私企老板的杨先生肯定地表示:“对,使劲打爸爸,往头上打。狠狠打。”
面对父母特殊的鼓励方式,小刚吓得哇哇大哭,“不打爸爸,爸爸是好爸爸。”
原来,父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是为了给孩子壮胆。
缘起:小刚“不刚”,幼儿园里受欺负
去年12月中旬,刚满三岁的小刚被父母送到了幼儿园。虽然是男孩,小刚却不知为何怕见陌生人,容易受惊吓,不敢大声说话,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父母决定让儿子在幼儿园里锻炼锻炼。
去年12月31日下午3点,王女士去幼儿园接小刚回家,眼前的一幕让她很心酸。三岁的小刚被两个小朋友追赶,他头上的帽子被小朋友们在空中抛来抛去,更让王女士难以忍受的是,竟然有小女孩也参与其中。看到这一幕,王女士一声大喊止住了小朋友们的嬉戏。
创新:让孩子打老爸壮胆?
元旦一整天,小刚的父母都不开心。小两口开始反思他们的教育方式,因为都是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他们特别注重孩子“讲礼貌,懂规矩”。由于平时丈夫经常出差,晚上都是王女士哄小刚睡觉,每到晚上哄孩子睡觉,王女士都特别头疼,活泼、爱动的小刚在床上蹦蹦跳跳就是不睡。后来,王女士发现,小刚特别害怕电视里的大老虎,于是每到晚上王女士就采用大老虎吓唬的方式让小刚睡觉。王女士反思可能正是这种动不动就用来吓唬孩子的方式,使孩子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的情绪之中,孩子就胆小了。
小两口觉得胆子是练出来的,必须从小让孩子练得胆子大,未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被人欺负。他们觉得任何的理论,都不如实践有效果,他们一致觉得通过每天打爸爸的方式可以壮胆。
专家:孩子胆怯与父母过度保护有关
可是,这种方式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面对命令式的攻击行为,小刚下不去手,反而被吓得哇哇大哭。
省内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孙德萱老师在接受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时说:“父母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他们内心脆弱的象征,父母的心智都处于心理学认为的‘儿童化’的状态,通过暴力来解决冲突是内心恐惧、无力的象征。”
孙德萱说,对于孩子胆小的现象,父母首先要探讨形成孩子胆怯的心理原因,通常孩子胆小都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还是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会代劳,过度的保护让孩子变得胆小,无力。因此当孩子离开了家,便会出现害怕、退缩等表现。
最胆小怯弱的孩子,也有“大胆”的举动,做父母的,要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