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日的睡眠时间:82.1%的高二学生每天平均能睡6~7小时,74.3%的初二学生为7~8小时,90%多的小学生为8~10小时。有1.8%的学生反映他们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仅有5小时。上学日的休闲时间:68.9%的学生为1~2小时,仍有9.5%的学生反映每天休闲时间小于等于半小时。”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
有关专家对北京市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7个区县80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
蓝皮书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介绍,休闲中,足够的睡眠对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促进作用,过度的网络休闲导致学生学习效能感明显降低。“参观科技馆”“读课外书”“参加体育活动”等常规休闲、“下棋、玩扑克牌”等线下游戏娱乐、“浏览网络新闻”“搜索信息”等网络信息获取的休闲活动,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具有促进作用;但“聊QQ”“刷微信”等网络社交和“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等网络娱乐的休闲活动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前者碎片化的特性对学习的影响更大。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出现较大的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则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
调查显示,在用网情况及学生的网络素养方面呈现出以下特点: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小三、小五、初二、高二依次为6岁、7岁、9岁和11岁。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总体平均值为1.05小时。与2012年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自己的房间是家庭上网的主要地点。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较2012年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他人推送的带有诅咒内容的信息;能较理性地分析社交网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记者靳晓燕)
专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过早触“网”无益身心发展
蓝皮书数据反映的正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表现为两种趋势。
其一,与从前的工具功能相比,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人们的生活,低龄化触“网”的趋势不可避免。这固然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具有不设防的特点,很多信息并不适合孩子的世界,过早接触无益身心发展。其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偏少成为趋势。甚至,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毕业班孩子睡眠还远远低于报告呈现的数据。在学生普遍睡眠不足的前提下,加上现有教学方式以应试为导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多以文字、知识性的灌输为主,课堂质量可想而知。
根据报告反映的情况,我的建议有二:一是千万别把网络看成洪水猛兽,但要注意孩子触网需要保护和指导,要避免成人化网络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二是对于孩子成长而言,很多体验式、实践性的活动是网络本身不能替代的。而在我们的教育中,不管是课堂学习还是家庭教育,这一点都相对匮乏,需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