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历传统春节来说,刚刚过去的除夕和初一无疑是年节中的重头戏。不过,春节假期才刚刚开始,从大年初一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相互拜年都将是我们的主要日程安排。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与过去大多亲自上门拜访不同,近几年来,春节期间通过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拜年也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在新年俗兴起的同时,不少传统年俗也开始出现了回归的迹象。在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民俗专家高巍看来:“过好春节,精神方面的准备同样重要。年俗是在传承中不断变化的,会让大家感觉到‘我离年俗越来越近了’。”
年俗传承要做好精神准备
年俗是过年的民俗,其形式的多样才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儿。简单来讲,年俗就是过年期间大家都干什么,吃什么,穿什么。
早年间,咱们老北京过年流行吃杂拌儿,有种说法是说一开始吃杂拌儿,北京的年味儿就到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不用等到过年才能买到,但期盼年味儿的心意没有变。对于过年来说,我们在做物质方面的准备之外,精神方面的准备也很重要。年的全部意义在于怎么过,很多人感觉年味儿变淡,根子在于缺少过年的新方式、新载体,也缺乏对年俗背后传承和含义的了解。
与往年相比,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年俗的意义,寻求年节的回归。今年一位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刻了一块灶王爷的版。想象一下,当我们自己在拓印灶王爷像时,如果有人从旁讲解这其中的传承和寓意,相信对于所有的参与者来说都会是很好的年节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