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教育惠民举措不断扩大范围,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令人惊喜:因渴望优质教育而涌进城市的农村孩子纷纷回流,安心入读“村门口”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机会共享公办教育资源……
海口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达78830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2.2%。这是截至目前海口教育交出的靓丽成绩单。
作为省会中心城市,海口教育财政支出年年位居全省前列。数据显示,2011年,海口教育财政支出18.7亿元;2012年,海口教育财政支出21亿元;2013年,海口教育财政支出23.1亿元。
在接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海口率先在全省作出了典范,力促教育公平,让城乡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让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变化一
龙桥学校大变样农村娃回流求学
舞蹈室阅览室电脑室一应俱全;2011年学生约500人,如今1227人
1月29日,正值寒假期间,而海口市龙华区龙桥学校的校园里,不时有学生和家长的身影出现。他们是龙桥镇上的居民,对这座“家门口”的学校,有着别样的情感。
“这是一所农村学校,但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与城里学校没什么差别!”今年40岁的刘文达是龙桥人,十多年前,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他带着妻女,背井离乡来到城里打工,并让孩子入读城里的小学。
然而,几年下来,每月近2000元的房租和生活开支压得他和妻子有点透不过气。一次,回乡探亲,他听说老家的学校变了模样,赶紧前往打探,崭新的教学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规范的管理、师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一下子转变了他陈旧的观念,“农村学校也可以和城里一样,甚至比城里更好!”
于是,刘文达又回到龙桥,孩子也随之转学。2012年,他的大女儿刘李春回到龙桥学校读初中,小儿子刘唤方读小学。因为离家近了,寒暑假时,孩子们经常到校园里玩耍,这里有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
在以前,农村拥有和城里一样的学校是难以想象的。龙桥学校校长陈健告诉记者,这是一所合并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合并之前,学校办学条件简陋,规模很小,仅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没有多媒体、多功能室,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低洼处一遇暴雨就被水淹。他和学校老师们,都曾在雨天挽起裤腿,踩着积水,为孩子们扎竹子铺路,在教学楼和厕所之间搭一座临时的“浮桥”。
因为办学条件简陋,龙桥本地及周边的生源在悄然流失。原本900余人的规模,2011年在本地就读的人数已锐减至约500人,而优秀的教师人才也在流失。作为校长,陈健一度愁容满面。
庆幸的是,在海口市委、市政府,龙华区委、区政府以及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龙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海口市龙华区将龙桥镇作为探索农村学校集中办学模式的试点,撤并了农村不足百人的学校和教学点,配置和优化教育资源,成立龙桥学校,校址为原来的龙桥中心小学和龙桥中学。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龙桥学校新盖了3栋崭新的教学楼,配备了多媒体和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电脑室等多功能室,修建了标准的塑胶跑道操场。走进校园,悬挂的名言警句、《弟子规》等古训、手绘文化墙随处可见,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像刘李春一样,从农村走进城市,又从城市回流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龙桥还有不少。
14岁的林菲菲今年读初二,她的家距离龙桥学校步行只需5分钟左右。她的小学是在城里学校就读的。小学毕业后,她坚决要求转回龙桥学校。性格活泼开朗的她告诉记者,寒暑假期间,她最开心的事就是约几个好朋友一起做做作业,一起逛逛校园。“在这里读书,和家人住在一起,和童年的小伙伴们在一起,比城里好多了!”林菲菲说。
陈健介绍,龙桥学校现有中小学生1227人,教职工110余人。近两年来,除小学一年级新生生源稳定外,其他年级亦有回流的学生,平均每学期增长近50人。
变化二
海口十中卸重负“超大班额”缓解
2011年平均每个班约70人,2013年新生班级人数降至51人
实际上,农村生源回流,高兴的不仅仅是农村学校,城区学校也为“超大班额”现象的缓解松了口气。
海口市第十中学周边,有大量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而根据海口市中小学招生方案,符合条件的多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均有机会入读此公办中学。
“海口坚持‘两个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不断降低门槛,尽最大的努力接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但有限的教育资源实在不堪重负,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多家长并不理解。”海口十中校长邢福楷告诉记者,2011年,该校学生总数达到3189人,45个教学班,平均每个班级约70人,而按照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每班不得超过45人。
“超大班额”现象为教学和管理带来的难题显而易见。邢福楷说,由于人数太多,而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的精力有限,课堂上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开展有效教学,而以56个座位标准配备的标准化实验室、电脑室等,使用起来更是有诸多不便。为容纳下所有学生,学校不得不额外增添了许多设备,但教室却因此显得拥挤不堪。
2013年秋季,为解决“超大班额”的问题,海口市教育局采取紧急措施,挖掘各种资源,以增加班级数量的方式为其减负,结果使得计划提供5.7万余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400余所中小学,实际接纳了近6.2万人,其中,非海口市户籍的外来人口约占比例四分之一,即1.5万余人。
通过增加班级数,以及流动生源的分流影响,目前海口城区学校“超大班额”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已有所缓解。邢福楷介绍,海口十中2013年入学的新生班级,其班额数已成功降至51人。
举措
扩大教育惠民覆盖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海口连续3年加大教育财政支出,计划用5年实施8大人才项目
这一系列的变化,得益于海口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海口教育,不仅要适应老百姓对上好学的新期待,还要满足‘四宜三养’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更要承担起塑造市民文明素质以及提升城市精气神的历史责任。”海口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曾在多个场合对海口教育新时期发展提出要求。
为促进教育公平,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近年来,海口市政府年年加大教育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教育惠民覆盖面,多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一年支出23亿元
力争年底新增省级规范化学校6所,市级规范化学校15所
作为我省首批试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的4个市县区之一,海口市龙华区3年投入4.5亿元,通过实施校安工程、学校布局调整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对口帮扶工程等,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的督导评估,并获得较高的评分,为海口其他3个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连续3年,海口教育财政支出年年增长,到2013年,全市教育财政支出23.1亿元。
“今年,我们将全力支持美兰区创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工作,争取早日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力争在年底新增省级规范化学校6所,市级规范化学校15所。”海口市教育局局长李燕仪透露,根据省政府与海口市政府签订的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至2015年底,海口市4个区将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惠及每一位城乡适龄儿童、少年。
在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督导评估的龙华区,42所公办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城乡各校均配备了多功能室、运动场地等,并有饮水、防火、防雷、监控等生活安全设施,校容校貌有很大的改善。
建设师资队伍五年实施8项目
投入200万元成立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助推站
在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强调:“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引导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海口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海口市教育领域人才队伍培养计划》,海口计划用约5年的时间,通过实施“领雁计划”、“旗舰计划”、“耕耘计划”、“晨曦计划”、“双师计划”、“领航计划”、“全员培训计划”、“精英计划”等八大项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海口市教育总督学王涯燕介绍,一方面,海口创新用人机制,每年举办校长论坛和高级研修班等,启动学校百名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将一批政治思想过硬、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提拔到管理岗位,并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培训机制,2013年,海口市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投入200万元成立了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助推站,400名教师和20多所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及骨干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此外,海口还通过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积极调整学科教师结构,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有效地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和部分学校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促进城乡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海口市政府和4个区还都安排了专项资金奖励教育教学成果,重点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
立法保护用地调整学校布局
改扩建海口二中,新建美苑小学、港湾学校
此外,海口结合旧城改造,加快了城区麻雀学校整合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借力海甸溪改造工程,改扩建了海口二中;利用海口旅职校白龙北校区整合市七小、二十九小等周边麻雀学校;撤并九村小学和流水坡小学,新建美苑小学;启动玉沙学校初中部建设,新建港湾学校等。
为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用地保护也开始进入立法议程。2013年9月4日,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用地规划与保护的决议》,明确将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中小学校、幼儿园用地。
“海口将从多个方面入手,着力促进和保障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海口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根据《海口市中小学教育用地专项规划》,海口新规划教育用地共15宗,用地总面积870亩。
方向
根治教育“超载”寻求特色办学药方
每个学校都有特点,不再有
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分
然而,海口教育资源“超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由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外来人口涌入海口读书的积极性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近年来,海口城区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我省其他市县和农村地区的学生热衷“挤”进海口城区学校读书,仍将造成学位紧张的局面。
但海口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海口教育事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境亟待破解。由于海口基础教育底子薄,外来不断涌入的人口压力,让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堪重负,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教育投入资金额巨大,政府现有财力有限,希望更多社会爱心企业和民营资本关注和支持海口的教育发展。
特色办学,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海口以深化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鼓励各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办学,掀起了一场思想革命式的教育探索,“一校一品”已然成为海口教育的一大亮点。
海口一中高中新课改开发系列化,《中国历代诗歌鉴赏》、《海口老街》等校本课程、青少年科技创新与综合实践“周四大讲堂”、武术、街舞等课外社团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海南华侨中学、琼山华侨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则变成了常态课程,两校研究性学习论文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数千篇,页面访问量超百万人次,成为国内较早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博客群之一。
海口二中、山高小学等学校率先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依据学案主动学习并自我展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绩有大幅提高。
海口九中提出“以科技之光照亮校园”,让学生在科学发明创造中收获个人能力的成长。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空间的校本课程,目前学校已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40多种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包括海岛文化、小主持人班、小模特班、科学兴趣班、舞蹈班、英语兴趣班、民族舞蹈班、电子琴班等……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特色办学,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分,每个学校都有特点,传统的择校观念亦将随之改变。”王涯燕说,为有效结合社会各方之力,共同帮助各校提高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目前海口已在全市建立并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将全市4个区及市直属各类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区级督学责任区,聘任督学,让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提供改进建议或意见,“凡是接到市民反映或投诉教育问题,责任区督学均要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反映给相关主管部门,如果属于学校内部问题,责任区督学可直接向该校校长反映,并要求学校接受工作指导,并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整改”。(本报海口2月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