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2月26日消息(记者 吴丹丹)“凡进入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律不得吸烟”,这道被称为“史上最严”校园禁烟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道禁烟令将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无烟校园”真的能实现吗?这些问题要待时间来验证。无论如何,让烟草远离孩子,这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对禁烟令齐“点赞”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安静的教室里,如果突然飘来一阵烟味,正在认真看书的你,是否会掩住鼻子?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会。
上班族小陈想起她在小学六年级时,当时的班主任经常在上课时抽烟。“尤其是总复习的时候,自习、课堂测试时间比较多。只要不讲课,老师就会坐在讲台上,点上一根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小陈忍不住皱起眉头。【详细】
出台一纸规定不难,但是如何打造“无烟校园”,减少校园烟民,并不容易。青少年吸烟,除了学校管理不力以外,还在于现实社会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有“烟草影视”的熏陶,孩子们看到大人们吞云吐雾,他们又怎能不模仿呢?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未成年人买烟畅通无阻,有的无良商家还向学生拆零卖烟。这样,很多孩子由模仿而致吸烟成瘾,但是想要戒除烟瘾却相当困难,非得有很大的毅力与决心不可。面对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烟民,打造“无烟校园”,确有必要。
减少校园烟民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与教师积极努力,社会也应予以支持、配合。查处向未成年人售烟,尽管难度很大,但是值得探讨与反思。一方面售烟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提高执行力。此外,如果学校不落实校园控烟规定,怎么办?如果学生在校外吞云吐雾,怎么办?有关部门还需对此作出周到的制度安排,对违规学校与教师制定相关处罚措施。有了制度,更需要力度,强制也好,引导也罢,只有多管齐下,通力合作,“校园禁烟令”才会令行禁止,才不会成为“一阵风”。【详细】
新学期开学,武汉新洲邾城街章林小学42名留守学生用上了新型防近视课桌椅。据该校校长介绍,这批桌椅是由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为学生配备的,用以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微博热议:
@东山谢氏:防近视课桌椅,值得推广。应该趁孩子未近视之前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毕竟一天当中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有望将近视消灭在萌芽状态。
@轻舞飞扬洋:难受死了肯定,大人想的鬼点子,孩子受罪,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好,孩子们喜欢不喜欢你们问了吗?
@不能言说的爱--:又多了一种可以玩耍的工具,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上课无聊了!
@翠苑派出所:客观的说可以起到预防小学生近视的作用,就是款式不太新颖!【详细】
海口网2月26日消息(记者 张杨)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宣判,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依法判处死刑。具有高学历的研究生为什么会对生命如此的淡漠?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短板?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齐有伟老师。
研究生心理健康易被忽视
“研究生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相对成熟,生活阅历也更加丰富。通常会被认为有较强的自控和调适能力,能够调整好自己心态。所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容易被忽视。”齐有伟老师表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但大部分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同时,由于导师本身具有较大的科研压力,从而造成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关心和重视不够,忽视对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详细】
海口网2月26日消息(记者 苏燕虹)第五届“上邦百汇城杯”征文大赛赛程再次进入了投稿高潮,投稿数量与质量也随之上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届曾投稿过的一些熟悉的参赛者,本次大赛再度投稿,可见其对“上邦百汇城杯”征文大赛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参与。
本次征文比赛以“我的青春谁做主”为话题进行创作的。在众多的投稿者中,有人抒写青春趣事,有人感悟青春流逝,有人憧憬青春张扬,还有人泪别青春伤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欢声笑语、喜乐哀愁,唤醒了许多人记忆深处那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详细】
科学是人类经验的历程和结晶。你知道一些科学发明都是怎么来的吗?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又是怎样产生的?请看《青少年学科学》。
电话发明前,电报已经发明了,电话的发明,就是联一联创造技法的成果。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沃森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沃森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分明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贝尔和沃森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详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凉山县理科状元刘宁,中科大毕业后4年没有找到工作,流浪街头。
这个新闻对我这位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来说有一种很大的刺激,因为,一上高三我就问过我的学生,你准备好考什么大学没有?你准备好报考什么专业没有?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是很茫然的。就算是有同学已经有了报考大学和专业的目标,但是对于报考的理由,无非就是这个专业热门,这个专业可以有好的工作和待遇。对于这个专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能力和条件,学生说不出来。【详细】
相关链接:
【第八十一期】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