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岭,海南长臂猿。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3月18日在博鳌召开的论坛上,专家将各种有关保护海南长臂猿的建议贴满了白板。 本报记者 邵长春 摄
“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900多年前,在苏东坡先生的诗句里,海南长臂猿还曾遍布全岛。直至20世纪50年代,琼岛尚有12个县市可以见到海南长臂猿的身影,其种群数量不下2000只。
然而仅仅过了30年,海南长臂猿就只剩下最后两个家庭群,仅7只个体生活在霸王岭还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当中。
为拯救这一物种,国家林业局和海南省做了大量工作,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不懈努力30余载,使得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增至23只以上,家庭群也由2个增至3个。但是,海南长臂猿还远没有脱离灭绝的危险。它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严重濒危物种。
今天在博鳌召开的海南长臂猿保护博鳌国际论坛,目的就是要召集多方面专家进行讨论,对不同的保护方法与手段进行分析,为防止物种灭绝提出最可靠的保护建议,并在最大程度上推动长远保育计划的落实。
最大威胁
栖息地破坏与非法捕猎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在近几十年的最大威胁是栖息地破坏与非法捕猎。
伦敦动物学会高级研究员Samuel Tuvey博士告诉记者,要确保这个极小种群能应对未来的种种危机,必须借鉴其它长臂猿和极小种群的保护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数据与不同保护对策的模拟分析进行跨部门研讨。
当务之急
加快恢复栖息地
瑞士的Thomas Geissmann博士曾受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之邀,10年前就曾参与霸王岭保护区海南长臂猿的首个保护行动计划。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快恢复被损坏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以增加种群的数量。
伦敦大学Jessica Brant女士的博士论文与海南长臂猿种群的威胁与困难息息相关。她希望能通过研究揭示海南长臂猿极小种群的保育问题。
尽快行动
制定实施中国拯救计划
下午会议讨论环节,各国专家纷纷表达自己对海南长臂猿的愿景,并将自己认为对海南长臂猿保护最关键的问题写在贴纸上,贴到白板上互相交流。“科研力度不够”、“存活率低下”、“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人口增长”、等都成为专家们担心的要素。
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魏辅文说,虽然近年来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海南长臂猿仍然面临种群数量偏小、种群结构不合理、出生性比失调、雌性年龄偏大、适宜栖息地面积过小、栖息地质量较差和食物种类分布不均衡等因素的威胁,这些因素将限制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的进一步恢复。建议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尽快制定并实施“中国拯救海南长臂猿行动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已越来越引起海南各界的重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海南的人大代表就建议国家加大对霸王岭保护区的投入,保护好海南现有原始森林和长臂猿等珍稀动物。
(本报博鳌3月18日电)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