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海南农垦:英姐和兵团“苗八连”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张毅静 时间:2014-03-24 14:53:09 星期一

    陈菊英,当年的英姐(右)教当地青年学文化。海南农垦博物馆供图

    “苗八连”指导员陈菊英(中)是当年优秀知青,后任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海南农垦博物馆供图

    1994年陈菊英(右)和昔日战友邓建英,在海南农垦中瑞农场喜相逢。海南农垦博物馆供图

    在海南农垦史上永远留下光荣名字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苗八连”,和一个叫陈菊英的海口女知青有着不解之缘。多年后,从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休的陈菊英回首往事,依然觉得青春无悔,感慨嘘唏。

    1968年,20出头的海口姑娘陈菊英刚出校门就被上山下乡的时代狂潮卷到了海南屯昌国营中建农场长桥队。

    长桥队是一个由苗族为主、还有黎族和几户汉族组成的生产队。大家都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对这位第一个到来的女知青,国营农场分配给她一幅才从树上锯下来的黄桐木床铺板,算是“福利待遇”;生产队将队里的仓库给她腾出了一间,可谓“安排了住房。”

海口来的“椰子壳”

    这间破旧的茅草屋,孤零零地处在两个村子之间的橡胶林中。年久失修,泥墙斑斑驳驳脱落了很多,露出里面粗细不一的木棍。门是用两块参差不齐的木板胡乱拼成的,外面可以看到里面,里面也可以看到外边。门锁是用两根铁丝扭起来,一头固定在木门上,一头固定在木柱上,随便锁上一个锁就是了。宿舍隔壁是生产队的肥料仓库,里面堆放着六六粉、敌敌畏、化肥、工具、种子等杂物,味道恶臭刺鼻。更可怕的是老鼠在夜间奔窜打闹、偷吃种子,夜猫在昼夜侵扰。有一个夜晚,一只老鼠竟然扑到了陈菊英的脸上,四只脚软绵绵的、冰凉凉的,吓得人魂飞魄散……

    第一次离开家就一个人住在这里,没有伙伴、没有近邻,下工回来洗衣做饭砍柴都得自己动手……

    这个由苗族同胞占绝大多数的人群,解放前一直散居在南典山周围的山野中,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尽管他们有歌、有舞、有自己的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等,然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注定了他们的穷困落后。解放后,随着农垦开发,中建农场成立,他们才在此安定下来。可20多年过去,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是不会讲海南话,更遑论是普通话的说、读、写。

    知识青年陈菊英的到来,也许就是为了完成“帮助少数民族兄弟学文化、学讲普通话、还要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办好”这些使命的。

    多年后,已经从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陈菊英,回忆当年岁月时依然记忆犹新:从来到长桥村的那一天起,陈菊英就发现,要想在这里生活下去,她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苗语。这个快人快语的姑娘,见人就露笑脸、逢人就打招呼,老人、小孩……所有人都成为她的苗语老师。难记的词,她用各种方法强记硬背。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她已经可以熟练地对话!乡亲们的评价是:“讲得和我们一样好!”语言一通,沟通自然再无障碍。人们都愿意来听她说话、和她聊天。毕竟一个外地人,这么快就能掌握一门语言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

    让陈菊英忍俊不禁的是,有人报料给她说:她当日在村子里一露面,人们就给这个圆头圆脸圆眼睛、发型短短的姑娘起了个外号叫“椰子壳”。陈菊英咯咯大笑,丝毫没有往心里去。她知道村里人有给别人起外号的习惯,也不见得就是恶意,她能理解。“椰子壳就椰子壳!”她利用工余的一切时间,走家串户,和妇女们拉家常、给村民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给眼花的老人们剪指甲、替村民们写信、自己出钱买邮票帮他们寄信等等,什么都肯做。尤其可贵的是,这个年纪轻轻、心底善良的姑娘懂得尊重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每一个人。她总是按照辈分亲切地称呼他们……

    偏僻的长桥村有了这么样的一个女孩子,她的“知识青年”的身份、她的普通话、她大大方方的举止、她的朗朗欢笑、她的歌声、她的善良……给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带来远方大城市的文明的讯息。

    陈菊英在长桥队迅速站稳了脚跟,淳朴的当地百姓便用最朴素的情感回馈了这个少女。

人人都叫她英姐

    在农村生活,要想赢得旁人的真心敬重,有一件事是最考验人的,那就是———劳动。很多地方的农村人称赞一个人的最高标准叫做“好受苦人!”

    陈菊英说,当年她一到长桥村,就被分配在二班。班里共有14人,任务有93亩水田,还要割胶和开荒。她们的水田四散在山沟深处,每到一处都需要翻山越岭。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还有山蚂蝗不断侵扰,空着手走已经不是易事,肩上却时时还要挑着沉沉的担子。海南多雨,更使山道泥泞湿滑。走在这样的路上,不能穿鞋,只能打着赤脚,用脚趾紧紧地扒着地面才能避免打滑。一年两季稻,还有各种收成等,都是靠人力这样一点一点往山下挑。陈菊英,从不掉队。

    插秧也是个异常辛苦的活计。“海南虽说没有寒冬,然而插冬季稻秧的那些天,气温也很低。尤其是在那些淤泥一直能陷到大腿深的水田里插秧,不一会就把人冻得浑身都麻木了,只得爬上田头烤火取暖。日晒雨淋、蚂蝗叮咬,双脚常年浸泡在水里泥里,流血流脓是常有的事。”陈菊英平静地回忆。城市里的小姑娘手上划个小口子都可能哭上一鼻子,陈菊英却和那些世代务农的农妇一样坚韧,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误过一天工。

    陈菊英因此赢得了长桥队老老少少的尊敬,人人都管她叫英姐。

    “英姐”,“英姐”,稻田上、水井旁、山林里……到处都能听到这个亲切的呼唤,与这呼唤相随的是真心的疼爱,这一切,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艰难困苦化为更加愿意努力上进的热望,让这个年轻的女孩子朝着理想的方向飞。

英姐在的地方不一样

    陈菊英所在的长桥队积极倡导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茅草房改造。

    长桥队人一直都住着茅草屋,而且盖得很密,经常遭遇火灾。1968年年底,一天深夜,陈菊英正在睡梦中,突然听到:“救火啦!”“救火啦”的凄厉叫声。她急忙提着水桶跑到下村,只见火海一片,人哭狗吠,现场乱成一片。虽经村民奋力抢救,还是有四户人家被烧成了灰烬。过了不久,又发生了两次火灾。连续的火灾闹得人心惶惶,这就促使陈菊英所在的党支部下决心学习大寨“白天治坡,晚上治窝。”有陈菊英等这样的党支书在,老百姓真是充满了干劲。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砍木头、下河捞沙捞石头,自己动手锯木、垒墙,互帮互助,仅用了三四年时间,全队80%的人家都住上了崭新的瓦房,结束了世代居住茅草房的历史。长桥队的自我改造茅草房工程,比海南省茅草房改造工程整整提前了30年。

    英姐让长桥队焕发新颜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她从刚进村的时候起,就承担了夜校教员的职责。为了办好夜校,党支部发动群众建起了一座200平米的文化室,添置了一些简单的桌椅板凳。夜校办起来,男女老幼的热情都很高,连70多岁的老阿婆都来了。大家凑在煤油灯下,从简单的人口手、自己的名字学起,渐渐学到毛主席万岁、用普通话背诵老三篇等等。几年下来,队里的中青年人都掌握了一定的读写能力、并且学会了说普通话。

    白天开荒定植,下半夜割胶,晚上有月亮去插秧……人们累得经常走路都想睡觉。可是陈菊英所在的长桥村,开荒定植的小苗,是全师团保苗率最高的、增粗最快的;她们的环山行改造是最标准的;施有机肥是最多的……短短几年时间,长桥队生产水平走在了前边;村民居住水平走在了前边;文化生活水平走在了前边;家家户户养猪、种菜、种杂粮,小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1969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69团成立,英姐所在的海南屯昌国营中建农场长桥队就被编制为“苗八连”,这就是英姐大展身手的地方,她的名字往后就和这个“苗八连”紧紧联系在一起。

    隔了几十年的岁月,时代的洪流差不多卷去了一切,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苗八连”似乎消失在烟雨中,长桥村里老人们渐行渐远,年轻一代对这段曾经影响成千上万“知青”命运的历史似乎淡忘了。多年后,笔者采访英姐时,年过花甲的她依然性情爽朗,她笑道:“谁能阻挡住时代的变迁呢?但我更愿意这样想:我的青春无悔。我们的‘苗八连’永远在我们的心田上闪光。”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