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后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由此而显现出“最难就业季”的说法。2014年的趋势则更加严峻,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28万,再创历史新高,将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
“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就业太难了,先考研,缓冲一下”,这些言论无一不显示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不过,面对就业难,也有一些大学生另辟蹊径,提前走上了创业之路——
■故事一
“龙门宿递”校园内穿梭
大学生网购越来越多,使得快递行业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当今校园,几乎都有一个角落是属于快递员的,西安交通大学的快递收发站颇具规模,2010届法学01班的宋义轩和同学康文航从中看到了商机,两人不谋而合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宋义轩说:“现在的快递服务并不是很到位,虽然定点领取但是很多学生因为正在上课而无法领取包裹,再次送达需要经过一到两天,这就造成了快递延迟。于是我们想到替学生把包裹送到寝室,并以此为业务在学校开始创业。”
康文航、宋义轩首先开始小规模的市场调查,从身边的同学入手,并结合大家的意见,最终商定为代取每件包裹1元/次。初步的价格有了,可创业项目还没有名字,“快递公司在古代就是镖局,龙门镖局最为霸气!”于是两人果断定下“龙门宿递”的名字。
创业路并不平
创业初期,“龙门宿递”没花什么钱却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我们最为有效的宣传不是海报也不是名片,而是快递大叔的帮助。我们先和快递大叔搞好关系,让他们在通知大家取快递的短信中加入我们的服务信息。”宋义轩介绍着自己独特的宣传方式,“这样借力用力,每个要取快递的学生都能看到我们的信息,刚要感叹没时间去取的时候就能想到我们。”就这样,两人的小生意开张了。
不过,创业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俩人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有些快递员不愿合作,他们认为“龙门宿递”不是正规公司,没有信誉保障,担心物品丢失或者破损时无法划分责任。两人遂轮流和他们沟通,向快递员介绍“龙门宿递”不抢他们的生意,还会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并且留下自己的各种身份信息,但还是没成功,两人只好先放弃说服,改用行动证明。宋义轩说:“随着我们的业务量以及信誉度的增加,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快递都愿意与我们合作了,毕竟代取快递能节省他们很多时间。”
宿递又添宿寄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宋义轩和康文航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比如人手安排、收入分配、增加业务内容等等。康文航说:“像我们这样1元/件的买卖太小,如果我们做些新的尝试就肯定会带来新的收益。”于是,两人增加了代寄快递的业务,直接与快递公司联系,从取件到寄发提供一站式服务。
“我们有会员卡制度,起初是为了方便大家不用准备零钱,现在我们的会员卡已经分为5元和10元两种,并且会员卡可以优惠,5元的可以代取6次,10元的可以代取12次。这种制度还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宋义轩说道。截至上学期期末,龙门宿递的代取业务达到平均15单/天,代寄业务4单/天。这当中的每一单都有明细的账目,根据投资比例和工作程度,两人合理分配所得。
宋义轩和康文航都是学法律出身,深知责任划分的重要性,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需要用规章制度和法律来解决。于是两人打算积累一定资本后成立真正的公司,做有保障的生意。他们还了解到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扶持政策,毕业之后两人想要拓展市场,做成连锁店,以交大为圆心向外辐射,逐步走向西安各大高校。以后就把“龙门宿递”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
■故事二
地下室的“夏光工作室”
眼下,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毕业季,此时,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最头痛的莫过于找工作。每场招聘会都是人山人海,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或者专业不对口,或者工资不理想,或者工作前景差等一系列原因击灭了大学生的就业梦。在此背景下,创业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电视节目制作课上,同学们欣赏着各自的处女作,无处不在的差错、稚嫩的技术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是看到一个叫做《山河永寂》的短片时,同学们却惊得目瞪口呆,不管是前期摄制还是后期特效、剪辑都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感。而这部作品的作者,就是被舍友戏称为黄老师的西安体育学院传媒系的黄某同学(她更喜欢我们叫她的艺名黄湛夕)。
志同+牛劲=创业
当校园记者找到她宿舍的时候,她正抱着电脑,戴着耳机,眉头紧锁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说起她的创业之路,黄湛夕马上停下了手里的工作。今年春节期间她的工作室成立了,一共六个成员,主要是帮别人拍片子、剪片子、做广告宣传等。“我们的工作室叫夏光工作室,”她很自豪地说,“我们都是好朋友,也都喜欢弄这些。大家分工很明确,三个摄影,一个制片人,我是做后期的,还有我的师傅,算是终极Boss。”她特别向我们介绍了她师傅,目前在南京上学,专业是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大家有什么不会的都会向她请教。谈到成立工作室的初衷,黄同学捂嘴大笑:“我们几个有股牛劲,不愿意打工,只想自己干。”
充电+坚持=信心
由于正处于初创期,任何开支都须审慎,她们的工作地点设在黄同学家的地下室。在朋友的介绍下,她们接到了第一项任务,就是帮一个游戏制作片头,目前正在制作中。
“我每天都抱着电脑一直想一直试,琢磨着特效怎么做才更有创意。”每天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这里。她告诉我们她经常会在图书馆借一些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电脑软件知识和技术,同时也通过贴吧等途径不断学习。“开始这段时间是最难的,做这一行的人很多,我们是学生,没有经验,没有名气,更没有口碑,只能先不断出作品。”“我觉得做我们这个工作的,一定要善于观察。”作为是音乐社团(一个网络原创社团)的一员,黄湛夕发现这里的原创歌曲没有MV,于是她们决定把这个缺口当做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故事三
男生宿舍的“洗衣房”
“洗衣房”最初成立的时候是为了方便本宿舍的学生,但是后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今已经能够满足部分西北工业大学大二男生宿舍楼的需求了。
在校生获得父母支持
在校园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发现了“洗衣房”的招牌,并凑巧碰见了“洗衣房”的老板赵彬。赵彬告诉记者:“我发现很多同学,尤其是我们男同学特别不喜欢洗衣服,所以我就和舍友商量出资买了三个小型洗衣机,既解决了男生宿舍洗衣服的问题,又能赚取一部分利润。”
校园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赵彬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且他在创办“洗衣房”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创业,曾经开过鞋店,做过兼职。这种类似“游击”的创业给他累积了不少经验,也为他现在创建宿舍“洗衣房”积聚了不少人脉。既然创建“洗衣房”,那么他的资金具体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个问题上,赵彬也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一部分是自己攒下的钱,一部分是父母的投资。”爸爸妈妈一直都很支持他创业,并且也给了他足够的自由。但是作为在校大学生,面对学业和创业相冲突时还是感觉到了压力。“即使这样,也要想办法调节,力图在毕业之前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赵彬这样回答道。
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路
环顾“洗衣房”,校园记者发现了不少新设备,“洗衣房”经理王敬轩介绍道,这些晾晒设备都是从温州订购的。王敬轩说:“去年暑假的时候,我一个人去了温州,从没到过温州的我就靠手里的一张地图完成了创业的升级。”
赵彬和王敬轩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沉稳的气质,校园记者很好奇他们曾经都有一些怎样的经历。赵彬笑着说:“其实也没有什么,也参加过一些创业大赛,但是现在觉得创业应当踏踏实实地找一条路去走。”原来,在大一上半学期的时候,赵彬就参加过不少创业设计大赛,并且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之后有很多创业讲座或者职业规划讲座都会邀请他参加。站在赵彬身旁的王敬轩说:“那些讲座都是励志型的,是在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对方,但是最长久的热情来源于自己的实践。我想告诫学弟学妹们,要想创业,就必须用实践获取经验,摒弃天真新奇的想法,立足实际,才能展望未来。”
相关链接:
新一代海归就业现状调查:从择业到创业华丽转身
海口建大型创业孵化基地 入驻企业可享场租减免
海南10亿元创业基金支持小微企业
名校硕士因创业难借酒浇愁 醉酒后抢劫年轻女子
男子守家人生日号3年中678万 创业困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