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准备考G是在大一上学期。当时之所以想到要考G,是因为觉得大一的课程比较松,学的东西不够多,知识吃不饱,多了很多时间出来。与其把这些时间浪费掉,还不如攻下GRE。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考满分。
相反,考G对我来说,是学习英语的一种鞭策,我觉得它有助于我克服人所常有的惰性,去刻苦努力地学一点东西。报考前,父母让我三思,因为五年内的G成绩到时候都会一并寄到美国的大学,如果这次考不好,留下一个不良记录,就得不偿失了。
但我当时觉得,如果总是给自己这样的消极暗示,那就什么事都不要去尝试了。我自己觉得,之所以后来考得还不错,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应试。相反,我更多地是把准备考G当成促使自己提高英语水平、锻炼思维能力、丰富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这种心态使我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不是盲目相信网络上别人的经验。
第一阶段:
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在学习上我比较注重个人自己的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不强,我自己已经把单词背得八九不离十了,各类型的题目都做了两三百道。当时用的书是红宝书和其他一些参考书。
首先来说一下对红宝书的使用。第一遍看红宝书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我每个单词都用Webster重新查了一遍,以最适合自己记忆的方式对释义进行了校对和修改。六七千个单词要一个个地这样修改过来,功夫无数。
当时大一的课程虽然松弛,但是也还是有学业负担的,我的日子过得很苦,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六点起床,晚上总要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精神可嘉,十一点半睡觉较科学)。就是这样,一天也只能看掉两三百个单词,有时候其他事情一多,连两三百个都看不了。
有时候我觉得特别绝望,因为我只是把单词给仔细修订了一遍,还没背哪,想想后面的任务太艰巨了。但是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渐渐地,工作做得熟练起来后,一天能看掉四五百个单词。在十月下旬的时候,我终于把红宝书的单词都在Webster里亲自查了一遍,并且进行了修订。
另外,碰到有的单词我觉得特别好,我还会到牛津高阶里去查它的用法。牛津高阶这本字典有很好的例句。我觉得复习G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真地要记住这些词,要学进东西去。以这样的心态去学,才能一丝不苟,效果才会好,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
在查好词后,我开始背单词。因为在查的过程中,对单词已有一个比较深刻彻底的了解,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明澈”,一个词究竟在句子里应该怎么用,究竟有哪几种精确释义,我都有记录。这样,背起来就非常快,感觉很畅快。第一遍背得还疙疙瘩瘩的,等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一页页翻过去了。
当然,会碰到一些特别怪僻的词,或者长得特别像的词,或者是一大箩筐的同义词,我都会特别把它们摘录出来,干干脆脆地列出一张表来,一目了然。很多人习惯于把这种整理罗列的责任推到老师的身上去,认为只要去上课,抄了笔记,就万事OK,自己不愿意动手动脑去整理,我觉得是不太好的。
第二阶段:
凭心而论,作文主要还是得靠平时积累,不是一下子抱抱佛脚就能OK的。但是指导也是很关键的,它能告诉我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线,整篇作文的框架结构大致应该怎样,等等。
我觉得作文课的精华部分就是对Argument的分析,把几种错误都一一pinpoint,非常精确。词汇课也不错,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串词,就是把同义词一串串拎一拎。我觉得非常有好处,能够理清人的思路。
相关链接:
2014年新GRE考试费用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