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文学史流传着许多巧改《清明》诗的佳话。
旧时有一户人家给孩子启蒙,为方便孩子记忆,将其改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也有将其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清人纪晓岚觉得《清明》诗语言提炼不够,便把每句开头两字删去,压缩成了一首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请一位名书法家在白纸扇面上题写该诗,因未加断句,持扇者不解其意,把它念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念,反倒成了一首绝妙好词。
还有人另作断句,把它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它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传,某考生在湖南常德落榜回家,心情忧虑,乃套用《清明》诗格式作诗自嘲:“考试时节雨纷纷,榜上无名欲断魂。借问轮船何处有,警察遥指下南门。”“下南门”者,常德市搭乘轮船的码头也。
此外,昔日民间酒店曾有人承《清明》诗意,拟出如下一副对联:“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读来亦饶有情趣。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