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是一种符号,承载了人们很多记忆,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无论是曾经经历过或者是正在经历学生时代,漫长的校园生活总也离不开那高度一致的统一服饰——校服。
只要是学校的集体活动,校服更成为了必定的着装要求:周一早上的升国旗仪式、每学年的运动会,还有各种各样的晚会和活动。就连我们的毕业照也被那清一色校服抢了镜,只能在从低到高排列整齐的人群里寻觅属于自己的那张脸。看着那千篇一律的着装,看着我们自己曾经或稚气、或桀骜、或陌生的面孔——不禁会感慨万千。回望历史,校服的样式也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发生着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校服总能代表着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 年代的白上衣加蓝裤子,到1960、1970年代的全民绿军装,再到1980年代的海军服、1990年代的面口袋,和现在流行的新世纪西式校服以及各种各样张扬个性的“手绘校服”,可以说校服的发展走过了一条繁冗而且迷途重重的道路。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盍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园内得宠,名校女生是当时的时尚。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20年代就大行其道,这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
四十年代:
四十年代的校服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
说到这里,好像都是在讲女生,把男生忽略了?现在来扒一扒男校服。当时的大学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别有一种潇洒风情啊)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学生
说起来,由孙中山先生极力提倡的中山装,好像在校园里倒是出现的不多呢;真奇怪。也许是源于中国文人的民族情结吧。
50年代:黑衣白裤
五十年代,没有特定的校服,人们的审美口味都比较宁静和中庸,于是白色的上衣、深色的下装便成为了主流。那个时候,国家百废待兴,有着比制定统一校服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校服也没有固定的款式。在那个白衣黑裤的年代,所谓的校服也不能免俗。当然,白上衣和蓝裤子,白上衣和蓝裙子,已经成为了经典。乃至到了今天,这样色彩的搭配并不落伍。
一直到1958年,社会风气都比较宽松,大家的穿着和饰品也都比较大胆。花色的呢子大衣,有花边的裙子都会出现在马路上。在《祖国的花朵》、《哥哥和妹妹》里出现了穿花裙子学生和一些漂亮、夸张的头饰。在接下来的20余年中,这样的服装成为了“违禁品”。不过反应同时期高中生“思想改造”的影片《青春万岁》中,因为有阶级斗争等内容,所以在服饰上略显得保守,那里面出现的大多是列宁装、灰色的干部服之类的保守而“正确”的服装。
60-70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
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治国理念的不同,恰逢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偏爱”并 “被选择”了军装。除去国家机器意识形态的考虑,单单看穿上了军装的同学,确实很帅气:男生阳刚、女生飒爽,这和今天的伪娘和X哥、韩流和黑丝有天壤之别。然而,在很多年之后,军装,或者说制服,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光临、关怀”了我们的审美。 如果说军装代替了“校服”,有些牵强,因为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学校在正常上课,所以根本谈不上 “校服”。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军装是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选择。在反应这个时期青年人生活的电影里,男生清一色地穿上了军装:《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孔雀》里上高中的弟弟和工作的姐姐。至于暑假或者放学在家的时候,背心和蓝白条纹的海魂衫则是男生不二的选择(《向日葵》)。
80年代:海魂衫风靡
八十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校服出现在了国人面前。由于上个十年的审美口味余温未消,所以在校服在设计上参考了很多“军事元素”。黄军装太土、迷彩服太杂、一身白的空军装扮不耐脏,于是白衬衫和天蓝色裤子和背带裙的模仿海军军装的校服应运而生。不过,这个时候的校服也还是杂乱无章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规范的样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审美”。
在反应这个时期学生生活的影片中,“海军服”款式的校服占据了银幕上的半壁空间。《难忘中学时光》、《失踪的女中学生》中都有海军服的身影。影片《小鬼精灵》里出现了大量的小学生,他们穿的校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最标准的海军服。不得不说,海军服还是很飒爽的。相比较于上一个二十年的土黄色的军装,蓝白色搭配的海军服还是非常养眼的。可是,《哎哟,哥哥》中的服装和各种道具比较不符合时代特征:大色块的花T恤、鸡心领的长袖T恤、POLO衫,甚至是开放式的厨房,每个孩子单独的房间--这些都“太超前”了。不过这个电影里倒是有真正的海军服,并不是作为校服的海军服出现,因为电影中的家长是海军军官。
最近几年,有很多人艳羡日本学生装,尤其是女学生的“水手服”,而且一厢情愿地认为那才是正统的海军服。并且还非常想把“水手服”原汁原味地移植到国内、移植到我们的中小学中。不过水手服这种在东瀛已经成为一种美学现象和服饰传统的装束,如果不经改造地直接搬来,很可能并不适合我们的审美。
90年代:面口袋运动服
九十年代,也就是众多80后念书的时候,校服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遍地开花。可是这个时代的校服就好像“大跃进”一样,是完成“致富的政治任务”。这个年代的校服,毫无美感、毫无装饰感可言。蓝色或者是绿色的配色、涤纶和腈纶为主的面料、超宽大的剪裁,让正处在豆蔻年华的同学“蜷缩 ”在“面口袋”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因为面口袋太丑,所以在京江浙沪粤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了下一个十年才能在祖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的西式校服。经济的差距,拉开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所以,发生在深圳特区的《花季·雨季》中出现了衬衫、西裤、皮鞋和背带裙为主打的校服。在淡化地域性的影片《十三棵泡桐》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主流的“面口袋”式的校服。当然,这样的衣服和当年“集体至上”的观念是不谋而合的,一样的衣服,并不能“显示”人品,甚至还有可能阻碍个人的“人品”的形成。这样的校服和统编教材一起“塑造”出来了整个80后的“集体共享的性格”。这样统一的着装是不是会阻碍青少年个人的性格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
二十一世纪,面对着这越来越美丽的世界,大家有理由期许一个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
相关链接:
今年校服安全标准有望出台 4月下旬启动专项调研
“校服丑到爆”背后的学生吁求
“校服丑”为何火:透出管理和教育“懒政”
重庆一中学校服受热捧 网友戏称可拍《流星花园》
丑到爆的奇葩校服引争议 盘点女星漂亮校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