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半左右,正在开展“三走”(“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有奖晨练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操场上人影寥落:3名同学在跑步,2名同学在打板球,参与跳长绳的学生人数最多,有10多个。组织活动的学生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活动第一天有大约200人参加,然而刚过一个月,就骤减至不到30人,每天能坚持到底的只有10人左右。
据了解,这不是人大一所学校的遭遇。目前,全国范围内,很多高校都在推进“三走”,不少大学都开展了“有奖晨练”活动,可“有奖晨练”均遇冷。有人把原因归为大学生太懒或作息没有规律,早上不愿意早起,走不出宿舍,还有则认为大学生们没有养成晨练的习惯,头天晚上上网玩游戏,走不出网络,就是用水果、电影票、餐券等物质奖励鼓励学生们参与锻炼,可被窝的吸引力远大于奖品。
我并不认为“有奖晨跑”是一个好办法,就是让大学生集体晨跑,也是值得商榷的,这在大学低年级可能行得通,在高年级则很难。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各不相同,有的学生习惯做“夜猫子”,晚上学习到深夜,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他们怎么可能早上6:00就起床?
在国外大学,图书馆有通宵阅览室,有的实验室也整夜不关门,学生可在图书馆读书到天明,也可在实验室连续做实验,学校为服务这些挑灯夜战的学生,还会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比如,并不把学生从图书馆、实验室赶走,而允许学生就在图书馆的沙发上睡觉,还有学校的食堂,也24小时服务,让那些饿了的学生可找到地方充饥。在国内,曾广泛流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灯火通明学生刻苦读书的照片,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到图书馆读书到深夜的学生确实不少。
我国对于大学生“熬夜”,却有不同的感受,基本上倾向认为这是作息不规律,或者是沉迷游戏,整夜睡觉,所以,希望学生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仍旧采取传统方式管理学生,大学生的生活与高中差不多,同时起床,同时上差不多的课程,不像国外,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的学习安排各不相同,二是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一旦没有来自学校、老师的约束,有的学生就会迷失方向,浑浑噩噩过日子。所以,在有的大学,还统一要求学生上早自修、晚自修,老师要点名。
对应这样的大学管理方式,也就有统一发动的“三走”活动以及“有奖晨练”了,但这更多是形式上的。一所充满生机的大学,并不在于学生在统一时间起床参加晨练,而是把学习、生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如果学校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课程学习提出高标准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达到课程要求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创造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的条件和机会,这会让学生拥有有意义的、充实的大学生活,在紧张学习之余,学生们会选择下午或者晚间,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比如篮球、游泳、登山、瑜伽等等,何须都晨练呢?
相关链接:
七旬老人晨练捡万元现金 现场苦等2小时未见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