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期刊靠收版面费“敛财”
新华社记者2012年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采访时发现,部分学术类期刊按照版面数量收取作者费用问题比较突出。
“一个版2300字,收取1000元,论文要求至少2个版。”《新闻爱好者》编辑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期刊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半月刊。同样,由陕西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类核心期刊《新闻知识》也收取高额“版面费”。编辑部工作人员说,论文字数不同,版面费金额不同,一般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
记者了解到,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又不损害“正刊”的权威性,部分学术类期刊采用“一号多刊”和“增刊”的方式收费。
这种现象在《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张应强看来已是见怪不怪。他说,许多核心期刊争相出版“增刊”与“会刊”,大多数是缩小字号,增加厚度,有的页码增加了一倍或几倍,目的就是谋求经济利益。
一些高校的正式期刊为了敛财而滥出增刊甚至假刊,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的文章得以发表,并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进入学术资源库中。这不仅浪费了出版资源,还助长了学术腐败。
2005年,教育部通报批评了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现代中小学教育》等期刊,称这些高校主办的期刊,受经济利益驱使,出现了一些违反出版管理规定的问题,如滥出增刊、一号多刊等现象,以此作为创收手段,牟取钱财,“严重损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破坏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此外,一些已经停刊的的高校期刊,为了敛财依然出版。记者去年发现,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早已与北方交通大学(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合并,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仍在出版,每月出版3期。
高校教师杨新准备参评副教授时,原本希望用自己最好的学术成果去冲击,而他等来的却是索取费用的电话。“一篇五六千字的论文,要四五千元,甚至上万元!这简直是一种侮辱!看看现在的所谓学术期刊,一个月一期,厚厚的一本,这哪是学术,明明是花钱买垃圾!”杨新愤愤地说,“发表论文,一些期刊认‘人’,认‘钱’,就是不认‘文’!这已不是什么潜规则,差不多就是明规则。”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农田里西瓜越种越多,但允许卖瓜的人就那么几个。而衡量标准不是瓜甜不甜,而是瓜有没有卖出去,当中自然会出现种种乱象,可能好瓜烂在地里,不熟的倒卖了。”某学刊副总编辑沈飞形象地说。
假期刊“高仿”行诈骗
南通市民徐先生去年4月在网上联系了一家名为“专业代理转发论文”的网站,该网站声称可以代理、转发、代笔各种论文。徐先生与该网站的客服人员联系后,按照网上的指示说明缴纳了2000元保证金,并将自己的论文提交给了该网站。对方许诺,该论文会在年底前发表。但是,等到所有钱都打过去后,却再也登不上网站。
郑州市某职业学校教师张女士也有类似遭遇。张女士花钱发表了论文后,却发现刊登论文的杂志根本没有经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是个彻头彻尾的“假家伙”。2012年5月,李龙也遭遇冒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骗局,未能完成“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的指标,耽误了职称晋升的机会。
记者以“论文发表”或“代发论文”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可以获得4600万条以上的搜索结果,其中许多网站就是由假期刊开设的。它们绝大多数只留下一个电子邮箱或邮政信箱,既没有ICP备案,没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也没有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的批文。
记者发现,在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近年来公布的典型案件中,以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为主要犯罪手段的也占了相当比例。
今年1月15日,北京市“扫黄打非”办公室依据前期调查结果,取缔了位于石景山区玉泉西街的假冒《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经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主管主办单位为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位于石景山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涉嫌以假冒正规期刊刊名、刊号,出版、发行非法期刊。
去年12月17日,广西公布了在非法报刊专项治理“秋风”行动中查封的一批非法报刊和网站。这批曝光的非法报刊内容涉及广泛,其中不少假冒或伪造刊号出版,与正规期刊鱼龙混杂。这次曝光的“文汇医学传媒网”,冒用期刊《广西医学》的封面、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进行欺骗活动。该网谎称可以帮作者在《广西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借此收取费用。经调查发现,该网站没有在国内登记备案,使用的也是国外的服务器。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查处中。
2010年,黑龙江省委党校下属的《理论探讨》杂志被人假冒,“理论探讨”网站做得非常逼真,从栏目设置到具体内容,看上去既正式又规范,颇具迷惑性。许多作者看到杂志在网站上征集稿件,就把论文发过去,并按通知要求交了版面费。
类似的网站还有很多。比如一家名为“中国现代教育核心期刊网”的网站宣称自己出版三本杂志,分别是“中国科学教育、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和中国教育导刊”,杂志“由中华现代教育研究学会主办,国际财富(亚洲)研究院协办,香港华文期刊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公开发行”。但经记者核查,这三本杂志都是假的,所谓的主办方也没有在民政部登记备案。
专门从事论文发表的“职业代理人”小张告诉记者,业内有许多造假骗人的手法。“有的是以正规刊物的“增刊”、“合订本”名义出现,有的是用限于内部交流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充当公开出版发行的杂志。”他说,“还有一种‘换芯术’,将正规杂志的部分内容替换成自己收集的论文,然后以原刊刊名、期号印刷。当然,在这些假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其实都是无效的。”
根治“金钱换版面”要斩断现实“刚需”
假期刊能够骗倒众多知识分子,并非因为这一骗术有多么高明,更多的是因为被骗者心甘情愿,论文骗局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归咎于“计划学术”—即行政主导学术评估的体制。
在行政主导学术的背景下,工作成果的鉴定权在一定程度上交给了期刊,使得职称评定多以“论文论英雄”,就连医生、教师等实践性颇强岗位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将量化考核引入学术评估,论文发表重数量、轻质量,这就催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和论文泡沫。
相对于论文发表的庞大需求,合法期刊版面显得供不应求。僧多粥少,假期刊便泛滥成灾。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在2010年估算: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这其中的巨大落差导致问题丛生,包括论文买卖,假刊、一号多刊等期刊乱象,学术不端和学术泡沫等。”沈阳告诉记者。
2012年,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校内进行改革,他直言目前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合理:“现在听说护士提高级职称都需要写多少篇论文?好象有点荒唐。”“护士发表论文与她们的本职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吗?护士打针、换药这些工作做得好,服务病人和配合医生好不就行了吗?南丁格尔有论文吗?护士提高级职称要写论文干什么?到底是论文多的护士好?还是对护理工作熟练、对病人好的护士好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撰文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些学术期刊能够靠版面费发大财,主要的原因还是变相的垄断造成的垄断高价,也就是审批部门人为地限制学术期刊的刊号,导致目前学术刊物太少,办一个新的学术刊物太难,已有学术刊物变成事实上的垄断造成的。如果审批部门能够自由地放开学术刊物的办刊规定,让市场来进行自由竞争,不出几年,那些专靠收版面费敛财的学术刊物马上会被淘汰。”
对于假期刊的泛滥,行政部门的“严打”只能在短期内治标,要想根治这一弊病,一是要改革职称评定体系,让职称和论文、职称和待遇不再紧密挂钩,让专门的学术委员会主导职称评定而不是由人事、劳动部门统一进行;二是要降低学术期刊的准入门槛,加大期刊数量的供应,让学术期刊在市场中优胜劣汰,这也会倒逼职称评定体系的改革。
“要从根本上减少学术造假,必须从制度改革层面考量,铲除造假土壤。”有关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学术期刊监管,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同时应探索建构多元学术评价体系,适当发挥民间学术机构的评价作用。
可以看出,和当今的不少社会问题类似,消除“计划学术”需要行政部门的自我限权、放权,要有和既得利益进行切割的决心才行。(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网、新京报、中新网、台海网、浙江在线等相关报道)
论文发表现状流程
发表论文需求者收到中介电邮(或找人托关系)
作者原创(或找枪手、抄袭)写出论文
向省部级、国家级刊物或核心期刊交费,多为几百至数千元
论文发表
作者参加职称评定
论文发表正规流程
作者写出原创论文
向省部级、国家级刊物或核心期刊投稿
刊物付给作者稿费
作者参加职称评定
相关链接:
高校“问题论文”比例高或被撤销学位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