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仔戏”展演现场。 海口晚报记者 黄一冰 摄
“海南公仔戏”展演现场。 海口晚报记者 黄一冰 摄
红红绿绿的幕布下,古老的夜灯发出微黄的光,一场好戏即将开始。燕语莺声,嬉笑怒骂,台上趣味正浓,台下气氛微醺,戏里戏外品味人生别样滋味。15日晚,第二届海口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南公仔戏”展演在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公园东西湖边三角地带广场拉开帷幕,接下来的十天的时间里,来自海口各乡镇的24支公仔戏队伍,将擎着衣冠楚楚、神形各异的木偶人,在布幔围遮的小戏台上,古曲古调旧词唱着新期待。
现场:小戏台上演绎千姿百态
“哐!哐!哐……”15日晚7时30分许,海南公仔戏展演开台锣鼓敲响了。新坡艺新木偶戏团的演员在自搭的小戏台上,一边操控着被刻画成剧本里各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公仔,一边做出慢走、快跑、跳跃、翻身、说话等惟妙惟肖的动作,让观众与剧中人一起同喜乐、共悲欢。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海南在元代已出现手托木头戏,民国十九年陈铭枢《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出,来自潮州。”经老艺人相传,公仔戏最先传入海口城乡,三江镇是公仔戏的重要据点之一,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因它的产生比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目前,海南公仔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
一张台,几块幕布,数十个木偶,10人左右组成一个戏班,加上民间的八音乐曲,便可唱一台公仔戏,其演出内容也多种多样,戏班会根据不同的喜庆活动演出不同的剧。公仔戏里有各种角色,包括文生、武生、文旦、武旦等,在小戏台上演绎着台上台下的千姿百态。
危机:生存与传承遭遇雪上加霜
解放初期,公仔戏在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十分兴盛流行。据了解,当时三江镇有12个自然村,村村有公仔戏班,从艺人数有200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公仔戏遭到严重破坏,幸得一些老艺人把偶像(指公仔本体)藏匿保存了下来。文化大革命后逐步恢复活动,目前,三江镇共有8个公仔戏班,全海口有30多个。
“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公仔戏团团长,相传了一百多年了,但到了我这一代人已经无人可接这个家当了。”三江琼英公仔戏团团长黄琼英告诉记者,目前戏团里的演奏人员全是70岁以上的老艺人,演员中最年轻的新人也有38岁,“尚存的公仔戏班已‘青黄不接’,随着老艺人去世,公仔戏有失传的危险。”
黄琼英表示,公仔戏一年中演出时间大部分集中在农历一、二、三月,演出费用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平均一场演出价格大约为2500多元。淡季时更惨,几乎没有演出机会,即便有价格也只有1500元左右,“平时没表演,我们的演艺人员会去打散工或种菜种地,赚取一些生活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因为一些新潮文化的冲击,公仔戏的青年观众逐步流失,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公仔戏团体,更是遭受着条件苦、收入低、经营难等苦楚,让公仔戏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存与传承雪上加霜。
措施:量身定制公仔戏保护计划
“此次公仔戏展演就是希望以比赛的形式,扩大公仔戏的影响,培养新的观众群。”海口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公仔戏是表演艺术和雕塑工艺美术以及文学音乐创作艺术的综合体,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海南生活习俗、文化的体现。
为促进公仔戏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海口文化部门先后举行了“海口市2010年首届乡镇公仔戏展演”、“海口市乡镇公仔戏研讨会”、“海口市2011年乡镇公仔戏周周演”以及在节庆期间开展各类展演活动,既加大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宣传力度,又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据了解,公仔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含有一定的技术成分,手中的木偶无论是人还是动物,要做到惟妙惟肖、生动感人,其功夫绝非短时间内能练成。为了让公仔戏能长效发展,海口市文化部门为公仔戏“量身定制”保护计划,不仅确定了重点公仔戏班,在经费上适当给予补助,还对公仔戏艺术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收集和整理,用数字化的现代技术存档,同时确定公仔戏传承人,多次开展“以师带徒”活动,培养后继人才。(记者陈小萍)
链接
公仔戏流行于琼北一带,多见于生日、结婚、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根据不同的喜庆活动,戏班会演出不同的剧目。演出期间,幕后操纵者常常因唱腔唱词的不同,做出相应动作表情,有时候比公仔还丰富和动人。(王浩宁辑)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