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江苏无锡滨湖区乡村小学——立人小学迎来了他们的博士校长刘玮。今年42岁的刘玮正在攻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作为一名研究乡村教育的博士,他试图突破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中师毕业后,刘玮在乡村小学工作了16年,曾在连云港4所乡村小学任教。农村出身的他对村小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读博的初衷也是为更好地改造乡村教育。为了遵循自己这个初衷,他选择回到村小当校长,“富裕的苏南乡村或许能让我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实践。”
刘玮谈吐文雅,严谨中带着些许幽默,他自认是数学老师中语文最好的老师。
初到立人小学,刘玮觉得这不像一所村小。民国风格的校舍,拥有现代化设备的教室和塑胶操场,美术和科学专门教室一应俱全,这让人无法与传统印象中的乡村小学联系起来。他感叹说:“苏南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在校园硬件上的确有很大优势,政府也十分重视。”
不过,在刘炜看来,先进的硬件设施无法掩盖乡村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小学对优质办学资源的吸纳能力日益降低,大量乡村中小学生涌入县城,县城中小学校舍和教师资源处于短缺状态,而生源锐减的乡村学校不少校舍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县级以下中小学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并存,巨型学校、大班额与“鬼校”并存,这种现象在苏北更严重。”刘玮直言不讳地说。
事实上,立人小学就是由三所村小合并而成的,1192名学生中有84.5%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而这所学校的设施本应该容纳更多的学生。
刘玮认为,究其原因,是“分级办学”将本应主要由国家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转嫁给了农村和农民,加重了农村和农民的负担,而随着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城乡和区域间教育差距也逐步扩大,造成农村教育的不良循环。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变,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已经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了重要目标。
乡村如何留住优秀教师
尽管现在城乡教师薪酬已基本持平,但师资力量匮乏依然是乡村小学的“通病”。今年,立人小学又有两名年轻教师要求调走,他们甚至不惜赔付5000元的违约金,“把乡村小学当成入职的跳板,经过锻炼后选择去城区学校,这是村小存在的普遍现象。”
立人小学有74名教师,平均年龄46岁,50岁以上的老教师达到45%,他们多数是合并前3所村小的教师。
刘玮说,十几个年轻教师是学校里仅有的“活力”,他们对工作有梦想、有期待、有热情,但缺乏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对乡村教师的不认同导致了他们最后离开。”
“可以说我是孤独的。”刘玮承认,现在很少有高学历的教师愿意主动来乡村小学。他希望实践的乡村教育理念和体系,对这里的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刘玮对大部分乡村教师的评价,他记得当年在苏北村小教书时,同事们对乡村教育基本没有自己的想法,除了上课就在办公室喝喝茶、聊聊天,闲下来就喝喝酒。
“他们都说只要把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刘玮口中的素质教育、心理辅导、礼仪教育,老师都不关心。
立人小学的老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缺乏教学动力,也缺乏自身发展动力。他们的授课凭着数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对新课程改革知之甚少,更别说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仪器等新式教学设备。“但这些老教师对孩子的爱心以及对乡村教育的敬业精神,正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
今年,刘玮计划再招一批青年教师,但到底怎么留住他们,他心里没底。
近两年,无锡市出台教师分流政策,一些优秀教师从镇上或者城里的学校分流到乡村学校。分流政策分两种,一种是刚性的分流,为期6年,老师的工资、编制都转到乡村小学,这种分流政策关系到教师职称和工资进级。另一种是柔性的分流,只是临时的一年交流。刘玮的学校,有6人被刚性分流而来,3人是柔性分流。
在他看来,刚性的分流能为学校的教学带来活力,而柔性的交流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一年时间根本无法让教师真正融入乡村小学,归属感弱直接导致教学激情的缺失。
刘玮的同事杭咏雪老师也坦言,城里的教师刚来时落差很大,同样的薪酬却比城里的老师要辛苦,除了教书,还要教孩子基本的礼仪、学习习惯甚至是卫生习惯。很多分流过来的老师结束教学后还是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他们缺乏对这里的归属感。”
在对基础教育的长期关注中,刘玮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问题,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寻找出路。
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对乡村教师发展的制度改革意见,建立健全城乡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合理配置经费、师资、设备和学生等教育资源,建构科学的县域城乡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
村小该办成什么样
刘玮刚来学校时,有些孩子的成绩特别差,数学考6分,英语只考1分。这让他顿时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立人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迥异的文化背景、个性和习惯。同时,不少农村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理解也相对较弱。因此,家庭教育的部分责任也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与此同时,刘玮发现很多乡村教师的教学是“离农”的,培养孩子脱离农村。他认为这并不合适,真正好的乡村教育是要保留他们身上属于农村的淳朴特质,“不能割裂他们对农村的情怀”。
由于不少乡村教师缺乏系统和理性的知识,老师不知道乡村教育存在的缺陷,所以没有继续深造的动力,只是凭经验传授知识,不知道怎样更好地教育学生。此外,乡村小学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平台,没有机制的引领和激励,学校对老师的教学要求也并不是特别高。
立人学校校长办公室主任章剑峰是合并前一所村小的校长,他说:“合并前村小虽然有各种规范老师教学的规章制度,但是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合并后,校长刘玮首先建立了规范教师日常教学和配套的工作汇报制度,调整绩效分配制度来调动老师积极性。
此外,他自己联系了一些特级教师,建立了5个名师工作室,每月至少一次请他们来和学校的教师开会、培训。“虽然教育部门有乡村教师的培训计划,但只有一两个教师有机会,影响力还是太小了。”刘玮说。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认为,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要重视学校办学的特色化,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有些事改变不了,但是我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最好。”刘玮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投身乡村教育。他的目标是将立人小学建成华东地区最优秀的、有较高质量和丰富内涵的乡村小学校,而这个乡村小学“必须具备地区特色。”
相关链接:
青岛:“两张清单”为校长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