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谁来用是个问题。
海口网4月25日消息(海口晚报记者 任锦雯/文 见习记者石中华/图)随着海口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净整洁的教室,焕然一新的运动场,高科技的摄像头和多媒体设备,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能够和城市的孩子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设备引进谁来用”却成为困扰许多农村学校的新问题。调查发现,受教师择业观念、编制缺乏等原因限制,农村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缺乏,成为如今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可喜 农村学校华丽变身仅仅一年,作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的龙桥学校变了个样。26个摄像头全天候守护着学生在校安全;23000册藏书量的阅览室超越了不少市区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电脑、投影仪和电子白板等高科技教学设备。有了多媒体设备的帮助,老师上课更加高效而生动。特别是建立起标准规范化的实验室后,老师上理化生等课程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学生都抢着做实验。
在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大昌小学,新建的运动场地焕然一新。以前孩子们只能在杂草丛生的土操场上体育课,现在可以在崭新的运动跑道上奔跑。24日上午,新设的多媒体教室里摆进了一个大家伙———钢琴。虽然还没有正式开课,但同学们都兴奋得不得了,一下课就围在放钢琴的教室外面偷看,眼神中充满了向往。
走访发现,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化建设,许多农村的学校都经历了华丽的转身。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已经和城市的学校齐头并进。农村的孩子们也可以坐在崭新的教室中,接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疑虑 专业老师十分匮乏
虽然学校的硬件环境得到了长足的改善,但是对于学生和家长们来说,心中还是有一团解不开的疑团———谁来教孩子们?
家长们一方面很欣喜地看到学校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心里也有疑虑。家长李定富是在海口打工的农民工,家住灵山镇。他说:“钢琴现在是搬到学校了,但是学校没有音乐老师啊,我看这钢琴也就是个空摆设,孩子们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到东西。”
许多家长和李定富一样有着相同的疑虑。“虽然学校现在设备室先进了,但是孩子们将来能不能成才关键还是得有好老师啊!”一位家长说。
记者了解到,像大昌小学这样的农村学校并不是少数,许多农村的小学校都面临专业老师缺乏的人才困境。大昌小学校长吴钟学告诉记者,现在大昌小学共有174个学生,14个老师,其中男老师大多是50岁左右,女老师大多是30岁以下,没有专业的音乐、体育和实验课老师,且老师的“中年塌陷”问题凸显。
原因 职称评定处于劣势
伴随着教师的薪资改革,现在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已经基本持平,甚至在乡村教书还可以提供住宿,但老师还是一个劲地往城市的学校里挤,有许多老师一有机会就从乡村学校调进城市学校,个中缘由如何呢?
吴老师原来在灵山镇的某小学教书,去年刚刚换工作到海口市第十六小学任职。谈到为何离开农村学校,她说:“农村的学校毕竟比较偏远,生活不方便,我的孩子在市里上学,作为妈妈也需要照顾他,总不能总是两头跑,所以就调了上来。”
还有的老师向记者透露,虽然薪资水平基本持平,但在职称评定、荣誉体系等方面,乡村教师还是处在劣势地位。
“在现在的职称评定体系中,不同层级的学校能够得到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不同,因此,办学水平较低的农村学校,能获得高级职称的比例也相应较少。”乡村教师符老师说,“我们在职称评定上处于劣势,荣誉体系处于末端,但却要承担比城市教师更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一个人要带三门课,你说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有人愿意来农村教书?”
溯源 编制标准矛盾凸显
记者走访我市乡镇农村学校的时候,经常听校长们抱怨:“学校发展的瓶颈是缺教师。”但是,当校长们带着这一疑问向教育部门寻求帮助时,得到的回答大多类似,对于整个县或者乡镇来说,并不缺教师,甚至已经存在超编的现象,但是具体到学校,缺教师也是事实。
既然“超编”,何来“缺人”?记者了解到,“超编”指农村学校实际拥有编制的人员数额大于依法核定的人员数额,教师编制的不合理是导致超编的一大因素。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编制标准还是10多年前制定的,而这一编制标准与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目前,市教育局已经在与人事编制机构积极协调解决部分乡村学校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同时市教育局也将不断加大“麻雀学校”的整合力度,试点探索多校协同、委托管理、联盟校、集团化办学,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些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当地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而当这一编制标准落实到每一所乡村学校时,学校的老师就会受到在校学生数量的影响,学生少编制就少,所以学校里的基本教育教学需求也就难以得到满足。”大昌小学校长吴钟学说。
相关链接:
海南特教教师将开展师徒结对帮扶 活动为期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