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2007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进入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担任数学教师,现任学校初中数学组组长,因其做事严谨、雷厉风行,学生们给她起了一个亲切昵称——“余哥”。

人数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05-22 10:09

 

编者按:

又是一年就业季。这个夏天,人数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再度让“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话题。

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媒体多冠以“史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之际,纠缠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需要洞悉症结的冷思考。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凸显着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一边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抱怨“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一些大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边则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年年批驳却年年凸显的就业歧视,似乎成了就业季里驱之不散的阴霾。

……

如今,“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段已过,手捧简历的毕业生们正在漫漫求职路上做着最后的冲刺。今日开始,中国新闻网将推出“就业季”系列稿件,走进那些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多角度剖析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题:连年“就业难”的冷思考:结构性就业尴尬何解?

记者 阚枫

这个夏天,727万中国大学生将迎来自己的毕业结点。继去年“最难就业季”后,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的今年被舆论冠以“更难就业季”。专家分析,连年困扰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催促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727万毕业大军逢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距毕业离校不足50天,在北京一所大学法律专业读研的魏青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毕业出路。公务员(微博)考试落榜,赶场参加招聘会,网投简历鲜有回应……三年前本科毕业时的求职艰难再次在魏青身上上演。

“三年前考研(微博)是为了提升求职资本,但是,没想到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魏青说,现在有点后悔当年的考研决定,因为求职经历让他发现“读三年研究生不如有三年工作经验”。

在魏青本科毕业的2011年,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三年过去,今年像魏青这样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727万人。然而,与屡创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相对应,还有用人单位岗位供给的有限。

以高校较为集中的京沪为例,据官方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1.5%,签约率不到5%的高校仍有11所。在上海,截至5月10日,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2.8%,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继去年的“最难就业季”后,人们将这个夏天称为“更难就业季”。

在舆论对于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中,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被认为是就业市场“一岗难求”的大背景。但是,在专家看来,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症结在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困难,但是农民工、保姆就业很容易,而且现在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工资比农民工、保姆都要低。这说明我们的生产结构有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车伟向中新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是生产性岗位,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即使是在经济增长形势较好的年份,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也不是很好,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次,所以就业市场往往出现农民工、技术工人‘用工荒’,大学生却有了‘就业难’。”

“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45%,美国的这一占比将近80%,而服务业是大学生就业最多的领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已是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

高校如何“适销对路”?就业难倒逼高教改革转型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舆论对中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讨论中,大学如何与社会对接,培养输送“适销对路”的毕业生也是焦点之一。

在对自己半年来求职历程的总结中,魏青认为自己的就业难,症结在于所学的法律专业就业竞争太大。

“现在什么学校都有法律专业,有的同学连律师证都考不下来,找工作的时候硕士都不如人家技工。”魏青所在的班级有40个同学,但是毕业临近,还有近半的同学还未通过司法考试,“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很多司法岗位的求职机会,就业面更窄。”魏青说。

其实,魏青抱怨的专业尴尬,在这个求职季也成了大学生们吐槽的热点。网络上,“千万别报的专业”、“吐槽大学专业”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一些工作多年的网友也通过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学非所用”的尴尬。

去年6月,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漫、法学、英语等,这些过去热门的专业已经成为具有高失业风险的“红牌专业”,报告建议通过削减招生来改善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份报告的调查还显示,2012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3成毕业生工作与专业无关。

“现在一些211、985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职业院校也不想安于本位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大家都热衷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熊丙奇向中新网记者分析。

熊丙奇说,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治校的模式,让学校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熊丙奇说。

中央连推就业新政连年“就业难”需合力破解

针对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从4月底开始,国家层面即连续推出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

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实施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推出六大措施助大学生就业创业。

其实,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三支一扶”计划,再到公务员招考多要求基层工作经历,近年来,国家正通过系列政策,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中国新增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主要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张车伟说,国家层面将就业政策向大学生群体倾斜,这是着眼长远的考虑,但是,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破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全方位的深层改革。

谈及今年推出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举措,熊丙奇说,“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现在大学生毕业生中创业占比也就1%左右,而且创业成功率较低。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贯穿地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很难有成效。”

除了教育的改革和经济的转型,《人民日报》5月14日刊发评论文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连发三问:如果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心生向往?如果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甚至岗位的稳定性都无法保证,怎么能吸引高校毕业生的目光?如果小城市和大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差距,怎么能让高校毕业生主动走向基层?

受访专家表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本身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不要盲目选择,要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道,必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高教改革为重点,同时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多方合力创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相关链接:

省商业学校关于举办2014年毕业生就业推荐会的通知
"就业季看政策"国家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
连年“就业难”的冷思考:结构性就业尴尬何解?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许振强] 

网友回帖

海口秀英区将新增3所学校 今年底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海口坡巷小学教学楼已基本完工
今年海口中小学新生入户调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职(专科)批平行志愿投档分数线出炉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8届音乐表演班的11名大学生用17种语言翻唱的歌曲《带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