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攸县东山学校理科25班段考成绩表。图/易威寰提供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湖南高考改革次数并不少见,但最终命运各异。上一次影响最大的改革,当属1991年“三南改革”。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易威寰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三南改革”进行两年便被废止,但它却改变了当时一些考生的命运。
今年,从国家到湖南,都提出了高考重大变革的前奏。这次变革,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在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师办公室,易威寰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捧出一张泛黄的纸展示给记者。这是一张“1992年攸县东山学校理科25班段考成绩表”。
1992年9月,易威寰和他的同学们来到攸县东山学校理科补习班,开始他们人生的又一次高考补习。1991年,易威寰高中应届毕业,这一年,湖南高考启动“三南改革”模式,他落榜,然后补习,再度落榜。
这张班级成绩表上,易威寰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名第五。“当时老师估计我考个大学应该是没问题的”,他凝视良久。这一刻,他似乎回到了18岁那年的高考时光。
一夜之间,高考的模式变了
1990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公布,三南改革启动。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
1990年10月下旬的某日。已在攸县一中高三理科136班学习了2个月的易威寰突然感觉到,“高考上榜”充满了变数。
这一天离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攸县一中突然宣布高三学生重新分班,理由是国家对湖南高考实行改革,过去的文理科两组现在要变成“4×4”。
1990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正式公布,对湖南、海南和云南提出“4×4”方案,目的是改变现行高考中考试科目偏多,而有些科目与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但在决定考生能否入学时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弊端。
很快大家明白了这场被称为“三南改革”的试验要干什么: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文史考语文、外语、历史和政治,理工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医农考数学、外语、生物、化学,地矿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地理。
很多同学开始欢呼,易威寰也是其中一个。文科出类拔萃而数理化较差的考生,可以不眨眼地选择第一组文史类;而文科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差而理科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报考第三组医农类实现大学梦。
易威寰对物理课不感兴趣,语文也勉为其难。没想到这次居然可以不考语文和物理,他怎会不兴奋——偏科的学生升学更加有望啊。他选择就读医农班。
136班成绩排名靠前的谭志刚也选择进了医农班,而化学成绩最好的刘祖宜选择了理工班。
易威寰和谭志刚在同一个班。当年136班班主任易晓峰回忆,如果高考模式按文科理科两组不改,谭志刚考个重点本科似乎没有太多疑问;而易威寰的成绩处于25名前,只要不出意外,考大学是没问题的。
1991年8月份,高考放榜,138、139两个医农班仅有8人上线,包括两个被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在内全部都是大专。“这跟当时估计一个班考上二三十人相差很大,公认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谭志刚也才勉强上线,让人大跌眼镜。”易威寰说。
当年攸县一中高三有6个班,每班有60人左右。易晓峰说,当时学校集中了全县最优质的生源,高考升学率为40%左右,全校考上大学的人数应该在140人左右,“但当年医农班考取的人数非常少,远低于40%的升学率”。
刘祖宜认为这次自己落榜很正常:理工组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最强项的化学没了,失败是必然的。
选择进补习班复读一年,来年再参加高考,是彼时落榜生的普遍选择。易威寰和刘祖宜也不例外。当时国家政策在“禁止复读”和“容许复读”间摇摆,有的学校还是暗中办起了复读班。当年9月,他们再次来到一中的补习班备战高考。
10月份,学校接上级通知“撤消全县所有补习班”。不明就里的补习生纷纷返家,易威寰在家半务农半复习功课一个月,而刘祖宜则选择外出务工。
一个月之后,大家才知道,国家允许落榜生参加“补习”,但不允许他们和应届生混在一起。攸县统一由一中负责在校外办了一个东山学校,专门负责收文史类补习生;攸县三中负责在校外办了红杏学校,专门负责收医农地矿类的补习生。易威寰再次入学,到了三中办的红杏学校。刘祖宜继续在外务工,没有返校参加补习。
当时红杏学校医农类补习生达120多人,没有大教室可以容纳得下,就全部挤在一个大礼堂上课。易威寰记得上课那个场面,跟如今开大会差不多,课堂上虽安静,从最后一排往前一看,一片黑压压的脑袋。
几经变换,重回文理分科
两个月后,一个不利的消息传来:医农类高考时虽然不要考语文,但如果会考没达到65分,必须重新参加语文会考。这对易威寰来说,真如晴天霹雳:“我语文会考63分,然后又一年没碰过语文课,要重新考就必须花大量时间来复习了。”
幸好他这次语文会考过关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很快,他所在的医农班传达新规定:理科生要加考政治。医农类的4门课数学、外语、化学和生物,高考(微博)试卷卷面分每科150分,政治卷面分100分。这意味着,1992年7月的高考,医农类考试总分700分。
跟易威寰一起补习的医农类同学中,许多都考了好几届。一个邓姓同学,复读了三年,被人称为“老三届”,这些理科生好几年都没学过政治了。
易威寰所不知道的是:由于文史类不考数学,医农类不考语文,“三南4×4改革”导致很多数学、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他省份考生相比,有明显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学科的学习。这次改革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加上考试科目太少,科目分组太细,增加了录取操作的复杂性,所以,遭到学校和考生的反对。
这一届高考,易威寰再次落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再次补习还是放弃高考,此时他已无主意。在父亲的劝说下,他再次进入补习班。这次,所有补习班全部合并到攸县一中所办的东山学校。易威寰成为东山学校理科25班的一名补习生。
1992年9月,高考又变了,再次回到分为文科、理科两类的轨道上:国家宣布湖南高考设置将变成“3+2”模式,即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加物理、化学,而文科考语数外加历史、政治。
在外务工的刘祖宜看到这一变化,觉得自己物理化学功课都比较好,回去补习一年或许有希望,于是回到攸县的补习学校。
与许多理科补习生一样,易威寰不得不重拾语文和物理。本来物理和语文课不好,他感觉压力大增。高考体检时,易威寰被查出肺结核。父亲要求他休学,而学校不同意,因为在每次月考中,易威寰的成绩一直在班上位列前五。按照这个排名,他考一个本科院校似乎没问题。
易威寰一边服药一边补习,最终考了559分。直到分数线出来,易威寰才知道,这一届补习生的录取线,要比应届生高20分。最终他只上了大专线,被株洲工学院(如今的湖南工业大学)录取。刘祖宜同年也被这所学校录取。
改革付出的成本极大
亲历者刘祖宜说:1991年起连续三年高考改革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不适应高考科目设置频繁变动的考生纷纷落榜。
易威寰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而刘祖宜进了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这一年,易威寰和刘祖宜均已22岁,“跟正常的大学毕业生年龄相当。”
1996年,25岁的易威寰和刘祖宜毕业了。“从毕业找工作到后来换工作,年龄一直成为我前进路上不小的障碍。”易威寰说,被耽误的几年高考时光,真的很可惜。
毕业后易威寰被录用到化工部湖南化工机械学校任教,后来他跳槽到株洲市荷塘区两个机关单位先后干了8年,做出了很多成绩,却不能入编。“这不仅跟文凭有关,应该也跟年龄有关。”
2004年,他考到本科文凭。“2008年,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我入职,也终于有了编制,工作才算稳定下来,之后事业也逐渐有了起色。”一般人花三五年走完的路,易威寰花了十多年。
从株洲工学院毕业后,刘祖宜在株洲一家企业上班不到2年便辞职南下,后来又回到攸县,在一家装修设计公司做市场经理。
“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计,加上1991年起连续三年高考政策的不确定性,多种因素重叠在一起,大量不适应高考科目设置频繁变动的考生纷纷落榜。”如今忆起当初一幕幕往事,令刘祖宜唏嘘不已:如果1991年继续按照文理科设置进行高考,很多同学的人生是不是会有另一番景象?
“高考科目设置频繁调整,上一年学的,可能下一年就不考,而要考的课程是新的科目。136班很多同学参加补习一年后,身心俱疲,最终被迫放弃参加补习班,外出打工。”易晓峰认为,1991年高考改革,给应届毕业生带来的弊远大于利。
相关链接:
山东高考取消英语听力 取消济南青岛录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