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海南省东部的琼海小镇潭门,64岁的渔民卢家炳(中)在查看祖传的《更路簿》。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 摄
“南海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浩瀚,什么风选择哪个角度航行,有多少暗沙,都在簿里能找到。”卢家炳87岁的父亲卢业发说。
通过历代渔民的不断完善和修改,《更路簿》不仅详细记录了西沙、南沙群岛的岛礁情况,也记录了起航线、岛礁地貌和海浪、潮汐、风向等水文气象信息。在它的指引下,海南渔民不仅探索出捕捞业的黄金水道,也为“海上丝绸之路”铺平了道路。中国海船越来越频繁地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印度等国,进行特产交易。
据考证,《更路簿》形成于明代,清朝时民间开始流传手抄本,目前已发现10余个版本。彭正楷版本的《更路簿》记载有17条西沙捕鱼线路,200多条南沙捕鱼线路,29条从南沙返回海南岛的航线,充分表明西沙、南沙海域早在明代就已经成为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目前《更路簿》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如今,卫星导航已经代替了《更路簿》,指导渔民出海捕鱼,但是《更路簿》的影响并未消失。卢家炳35岁的儿子卢传明虽然现在完全依靠现代设备指导航行,但在父亲的言传下也完全能看懂《更路簿》,“通过卫星导航比照,你会发现它的记录真的非常准。”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