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长
相比外界,朱清时在学生中,得到的多是赞美
朱清时和他的学生们一致认为,高校改革的成功与否,最重要考量标准在于,学校是否为社会带来贡献。
“所谓改革不是非要去扭转什么”,大一学生张楠认为,目前,外界把南科大的“改革”太当回事,“改革是为了更好,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
就学生而言,“更好”意味着更多益于成长的知识和思想。这位高考(微博)成绩650分的学生说,自己冒着风险到南科大求学,为的就是学业和思想上的进步而已。否则,完全可以选随便一所高校求得一纸文凭。
“真正理解我的,正是首届教改实验班这45个孩子。”朱清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那是2011年3月,三位港科大教授从南科大集体出走。
现在,这个“真正理解”他的人群正在扩大。一次,一场有关先进改革者的投票在网上发起,一位学生发现朱清时位列其中,便发动同学一起为校长投票。投票系统有漏洞,每隔一分钟便可刷一次票。“一有空就去刷票,他都有一万多票了,第二名才三千多”,这位叫李煜的学生认为,这足以说明学生对朱清时的充分信任,毕竟,这所学校的学生加起来不过六百多人。
李煜最近一次与朱清时的近距离接触是在学校摄影社举办的摄影展上。朱清时穿着惯常的白衬衫、黑西裤,两人的视野共同落在一幅摄影作品上。照片是在学校两栋高楼间一个狭窄缝隙里拍的,一位女孩正在缝隙中起舞,“一个人的思维即便在束缚的空间里也可以得到绽放和无疆放纵”,李煜这样对朱清时诠释自己的理解。
朱清时回应他,“你看,这幅照片的这部分稍微有点逆光,”他指着照片上的一个部分解释,“但是这个地方并不需要逆光处理,如果顺着一点去拍的话,可能会使画面更完整。”
“他不是走形式地来看一下,而是真的在看。”李煜说。第一次知道朱清时,李煜还是一名初中生,那时,他用朱清时编写的教材学习,尽管教材内容浅显,但现在想起来,李煜仍觉得,要将浅显知识梳理成系统完备的体系,难度不小。
“再加上他改革的决心,他原本想在中科大改革,但中科大毕竟像老城市一样,已经定型了,很难再改革,他来到一所新的学校,决心要这样做,我觉得非常有勇气,也非常佩服他的远见和观念。”
高考结束后,李煜几乎没有做过多的思考,便选择了南科大,从朱清时的改革成果中受益。而同时,朱清时也在这些学生身上获取力量。
朱清时曾请过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前来为学生作报告,报告结束后,那位校长兴奋地告诉朱清时,同一个报告在全国三十多所高校都做过,南科大的学生是素质最高的—有独立思考,且思想最为敏捷。他们能一下子捕捉他的信息,并提出很多“有思想”的问题。
朱清时回应他,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南科大的学生就是有这种精神”,朱清时将这种精神概括为勇气、担当和高素质。他说,当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四十多位同学拒绝参加高考开始,他便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这件事情让朱清时长久感动,还有一件事情同样让他触动,那是在三位港科大教授集体出走之后。
那段时间,他心里抑郁,但有一天,当他走出办公室时,突然发现,学生们齐刷刷地穿着同一款式的白色T恤,T恤前方,胸部以下,印着他的头像。(文中学生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