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高招录取工作已陆续展开。从高考开始一直到各类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要经历3个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高考季”。每逢此时,一些媒体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热衷于比较各高中学校升学率。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呼吁媒体理性报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为什么高考状元热必须降温?为什么降温很难?中央台记者独家专访张志勇。
张志勇说,每逢此时,一些媒体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热衷于比较各学校升学率,无形中给地方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校长、老师施加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社会氛围也由此更加扭曲,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甚嚣尘上。
张志勇:媒体炒作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反过来恶化了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学校在这样一种炒作下,把升学率看作是办学的目标。为了追求这个目标,牺牲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为一炒作,政府就要关注,政府关注我们整个教育就为升学率而办的,已经没有时间、没有空间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了。
张志勇强调,之所以反对以任何方式宣传、报道、炒作高考“状”和升学率,就是不要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政绩观“添油加火”,还教育一个安静的校园,给教育局长和校长安静办学的空间,也给孩子们留下安静学习、健康成长的空间。
张志勇: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经济发展看GDP,教育发展看升学率。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我们的教育管理手段越来越功利,就是看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家长所希望的要减轻课业负担,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均衡发展,都没有空间了。所以我们反对,是因为升学率、高考状元不是办学目标,每个孩子的发展才是办学目标。我们应该通过停止炒作、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给学校留下安静的办学空间,给孩子安静的学习空间。
近些年来,高考“状元”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成为学校、教育辅导机构、企业家争相追捧的“香饽饽”。有些“状元”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所在学校也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为日后争夺优质生源打下基础;教育辅导机构则可聘请“状元”做“形象代言人”赚钱。对此,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就明确提出叫停“炒作状元”。但直到2007年,一些省份才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呼吁。张志勇表示,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已经连续4年出台文件,反对炒作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
张志勇: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我们整个社会对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和一种片面的“政绩观”绑在一起了。我们的教育已经不是为了真正育人,而是为了追求那个数字。
虽然从教育部到地方明确提出禁止“炒作状元”,但是每年一到高考季,“状元”仍是录取期间全国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对于如何能够让“状元热”冷下来,张志勇建议:
张志勇:两条。一是宣传部们要有禁令,社会宣传部门要有理性的思维,对升学率这种炒作的危害我们自己认知不认知。应该从中央开始禁止宣传,要问责宣传。第二是媒体要自律,媒体人要自觉,社会要自觉、理性。只要大家看到危害大于正面意义,就会少宣传、不宣传。
无独有偶。昨天,黑龙江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严禁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下级教育局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统计、公布升学人数、升学率等高考信息;除考生本人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机构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
其实,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表示,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对所谓“高考状元”的宣传炒作,已在网站上公布的请立即删除。《2004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宣传提纲》也明确提出,各地各高校不得对考生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得公布考试优异者名单,不围绕任何考生个人进行宣传。
尽管有这样的禁令,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数学状元,英语状元……各种名目的状元在各地还是不断被曝光,炒作之股风从未减弱。因为,一个状元凝结着各方利益。学校炒作“高考状元”,不仅有助于提高本校声望,也能争取更多上级拨款,让更多家长心甘情愿的掏出择校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则可借炒作“高考状元”凸显政绩。一些单位和商家也想搭“高考状元”的便车作宣传,“高考状元”牵涉到太多单位与个人利益,让“高考状元”炒作始终刹不住车。
有评论认为,“高考状元”只是高考的副产品,高考改革什么时候能让素质教育战胜应试教育,“高考状元”才会彻底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就目前而言,应试教育体制虽一时难以改变,但禁止政府部门与学校带头炒作高考状元,却不难办到。不是能不能禁止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真禁止的问题。
相关链接:
2014年宁夏理科高考状元出炉:银川一中罗政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