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不只是陈洪平。时光倒转9年,乌江复旦学校原是九庄学校,一所九年制农村校,学生数不过1000余人;如今则是“脱胎换骨”的12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数超3000人,教学水平挤进贵阳市中等偏上水平。有了第一个“复旦生”,乌江复旦学校更是名声“暴涨”,许多优秀初中生宁愿放弃县城中学而选择留在这里读高中,还有个别后进弃学学生又跑回来,申请继续求学。
3000多名师生聚集在人口不过3万的镇上,9批支教队员的持续驻校,每年还有与复旦大学学生交流、教师挂职等活动,甚至,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九庄镇。学校旁边有了热闹的新街。一位有28年教龄的老师说,从乌江复旦学校毕业的学生,有些已经当了家长,他们的自身行为习惯、家庭观念、社会意识,“都不一样了!”
发自宁夏西吉的信:那些花儿,那些感谢和期望
“尊敬的小车老师,你好。你为什么只能给我们教一年的时间?我好想让你一直给我们教到初中毕业呀。老师,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和我说话吗?那时候,我对人生疏,不敢说话。你走到我面前,用很简朴的几句话问我:‘你喜欢唱歌吗?喜欢谁的歌?你叫什么名字?’也许你忘记了,可是你的一言一语使我这个没有被老师呵护过的学生记在心中。你还给我机会让我批卷子,让我给同学们讲故事,你还会主动向我赔礼道歉。你给了我信心,让我的语文成绩渐渐提高。老师我会的,我会让你觉得你没白来这里,因为你至少让这些农村孩子感到了什么是‘爱。
这是一个叫高秀媛的六年级学生写给复旦第九批支教队员车智怡的一封信。这样展示着一颗年少的心灵因支教服务而悄然发生着改变的信,几乎每一批、每一位复旦支教队员都有。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宋瑞秋和牛念宗,通过家访了解到一名叫杨富雷学生家中父亲因车祸腿骨、腰骨骨折,原本一贫如洗的家负债累累,在县重点中学上高三的姐姐面临辍学,杨富雷的学习也直线下降。他们紧急向复旦大学求助,联系捐款,解决了杨富雷父亲就医的燃眉之急;宋瑞秋班上有一名叫黄金龙的学生,学习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但因为家中劳动力人手不够而要辍学,他们带着三个学生步行30里的山路到了学生家的地里挖土豆,感动了学生的父母,终于使他重返校园,继续学习。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余佳奇和朱湘在课余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清真寺阿訇讲授电脑课程,为王民乡政府维修电脑。他们的行动受到了乡亲们一致的好评……”
这是宁夏西吉王民中学校长马虎山在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服务十周年时,写给复旦大学领导的一封感谢信。信很长,除了这样的支教学生故事,还细数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王民中学校舍紧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教育资源匮乏,学生辍学率高、教育教学质量比较差……现在,王民中学成为全国首家‘宽带学校’;新建的学生宿舍解决了近100名学生住宿难的问题;2003年修建了花坛;2004年修建了新厕所;2006年栽种了‘复旦王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