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启动,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微博)号召的16所高校之一。这一年8月,复旦大学由5名成员组成的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离开繁华大上海,奔赴宁夏支教,位于黄土高原最贫瘠地带的西吉县,是他们的首个目的地。
在支教开始的同一年,复旦大学团委就开始牵头举办“你支教,我助学”的结对扶贫助学活动,还开通网上助学频道,让更多人了解西部,支援西部;2001年7月,复旦支教的三个教学点之一、有80年历史的三合中学实现了高考上线率零的突破;2004年,第六批支教团员联系为宁夏捐建起一所希望小学;美国科技教育协会的“乡村中学音乐教育”项目在三合中学和将台中学开始实施……
“在支教队员努力下,各界人士的‘雪中送炭’温暖了贫困山区孩子的心、家长的心。每当学生穿着崭新的衣服、拿着奖学金奋发读书时,我们感到三合中学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学校……”三合中学副校长、党支书张玉良这样说。他还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归功于支教服务:“我们这里缺好老师,支教老师承担了高中主干课堂以及本校老师无法开的课程。扶贫支教是解决农村现有教育的一条最好的途径。”
我的青春我的团:“用一年时间做终身难忘的事”
—家访时,女孩子趴在我耳边问:“冯老师,你夏天穿裙子吗?”“难道你们不穿吗?”我问。“才不呢!县城里的人敢,我们不敢,村里人要骂的。我们夏天都穿长衣长裤,连短袖上衣都不敢穿。”听后我大为惊讶,肯定地说:“我会穿的。我还会送你们每人一条裙子,咱们一起穿。”此后,我真的送了我任课班级的女生一人一条裙子,她们很开心,并且告诉我在家偷偷试过了。我想她们和我一样都期待着夏天的到来。
这是2001年第二届支教队员冯艾支教日记里的一段记载。如今的冯艾,已是上海市教委一名公务员(微博)。今天回忆起支教生活,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显示出的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依然让她感慨。“十几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对我来说,已经从冲动和理想,变成了一种习惯,更成为了我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以及现在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当初支教的学生,已经有五六个也参与了西部志愿计划,这种言传身教,薪火传承,让我对于志愿服务的心更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