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2007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进入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担任数学教师,现任学校初中数学组组长,因其做事严谨、雷厉风行,学生们给她起了一个亲切昵称——“余哥”。

线教平:大学“掐尖”抢生源之风不可长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07-02 11:20

  高考(微博)放榜,高校优质生源大战迅速打响。学生刚查到分数,就有国内顶尖高校招生组老师找上门;多所内地和香港地区名校的招生老师广撒网、“打爆”高分考生的手机;不少名校承诺,只要学生愿意报考,专业、奖学金、出国交流机会等都“好商量”。(7月1日《北京晚报》)

  此刻,恰逢国内有组织调查的十年来高考状元去向出炉。数据显示,全国近十年来各省市状元中,有80%被清华、北大囊括。按理说,悉数“收”这么多状元的两校是否真的从中培养出了一批钱学森先生眼中的“一流的杰出人才”呢?仅仅通过“掐尖”,尽管获得了“好食材”,但如果缺少“精加工”,恐怕难以做出美味佳肴。大学如果只“抢”不“培”,只“养”不“育”,这些“尖子生”几年后恐怕多数也只会“泯然众人矣”。从全球大学排名来看,产不出一流育人成果的大学也很难成为一流大学。

  既如此,“掐尖抢生源”之风为何不休,反而越刮越猛烈呢?原因很多,而最为主要的还是与僵化的办学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在此体制下,办学千校一面,难见个性和风格,自然,招生时也难以拿出特色来吸引考生,就只好靠拼抢生源这一招了。可是,外在拼抢的结果最终伤害的不仅是高校的内涵建设,还有整个教育公平的大环境。首当其冲的是破坏招生公平,助长不良社会风气。比如,为吸引高分考生,不少高校推出“可调剂专业”的办法。按照此规定,如果没被录取到满意的专业,入校一年后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可以换专业。可是,按照常规,调剂专业难道不是应该针对兴趣不合乎原来所选专业的所有学生的吗?甚至,为了争抢到“好苗子”,不少高校还把“战场”前移至高二提前“订制”优质生。

  高校如此“自掉身价”,如果出于良性竞争还好,比如推出教学环境、师资水平以及师生取得的学术成就大比拼等等,每个学校都摆出自己的优势、特长,以供学生选择。可惜的是,一些高校的竞争多不是靠这些,而是靠奖学金、出国机会,甚至某些特权,以致出现竞争对手互相拆台、彼此挖墙角的恶性竞争局面。如前两年就出现过上海两所大学相继发声明、公开撕破脸皮争吵的情形,后来在教育部(微博)直接干预下,才草草收场。

  一所好的大学,当以培养人才、文明社会为己任。当依靠自身的内涵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研发出一流的科学成果,这样的大学自然会吸引优秀的学子主动到来。而要建设这样的大学,首先要摒弃一切功利化思想,要有不管是不是“尖子”,都能将其培养成人成才的底气和心态。作为大学的领头羊,北大、清华理应多长长这样的风气。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来源: 现代教育报] [作者:] [编辑:许振强] 


网友回帖

海口秀英区将新增3所学校 今年底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海口坡巷小学教学楼已基本完工
今年海口中小学新生入户调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职(专科)批平行志愿投档分数线出炉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8届音乐表演班的11名大学生用17种语言翻唱的歌曲《带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