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中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丑闻”格外多,质疑、反对声尤其强烈。
每年高考、中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丑闻”格外多,质疑、反对声尤其强烈。
445名加分考生被指批发运动员
河南省今年获高考加分的738名考生中,有445名出自同一场比赛——河南省2013年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这一赛事被指“批发”国家二级运动员。
这场赛事的秩序册显示,新乡市共有110名运动员参赛,都来自新乡市武术协会的代表队。新乡市有队员参赛的两所中学表示,新乡德治少林文武学校曾与中学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每人缴费1万2,武校方面保证学生能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否则退款。这些学生经过了为期一年的课余训练。
据这两所中学的老师介绍,参赛的学生都经过了一年多的培训,是达到了获发二级运动员证标准的。
但据专家介绍,要想在武术项目中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没有三五年很难做到。那么,这场比赛背后的蹊跷之处何在?赛事秩序册显示,800名参赛运动员分200个赛组,资格申请国家二级运动员认证,很多组6人同时参加拳术、器械两场比赛,三人拿到拳术名次,另三人拿到器械名次。新乡市体育局纪检组长牛刚表示,一场比赛产生445名国家二级运动员不太寻常。武术流派众多,比赛项目设置和安排可操作空间太大。
中考体育加分 戴球帽照张相就可以
上个月底,哈尔滨市教育局对2014年哈尔滨市报考重点高中享受政策性加分的考生名单进行公示,军人子女、少数民族、专家子女、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侨眷子女、体育类和艺术类等等多个群体可以享受加分政策,加分的分值从2.5分到20分不等。
从种类上来看就有很多种,具体到人肯定更多了。很多中考考生家长质疑,这加分政策幅度过于宽了,名目也有点太多了。
据一些家长透露,飞行员子女加20分,但只要是跟飞行能搭上边的,只要能开出证明的都可以加分,甚至拿钱都能加分。有些小孩穿个衣服戴个球帽照张相也可以获得体育加分。一些家长还自拟了一份疑似加分造假的考生名单。
3分拉开400多名 加分刺痛了谁?
7月10日下午,张风一下火车,就拖着拉杆箱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楼赶。这位出差归来的家长,特地为问清中考加分的“真相”而来。与其他家长一样,张风的期待,一是掌握孩子的裸分排名,二是希望教育部门能核查所有加分考生的资料。
一名考生家长代表说,今年获得加分的考生比往年多,少则加5分,多则10分、20分。多位考生家长质疑,这么多人获得加分,其中可能存在水分,或者加分规则有被“滥用”之嫌。
一位考生家长坦言,加分对高分、低分考生的影响都不大,认为受影响的,大多是分数中等的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而言,加分人数的多少,事关其能否够得着理想的中学。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踏入两所不同的中学,命运有可能就此拉开差距。
北京中考加分是否存在水分,这尚需权威部门调查。但一位家长说,儿子为了拥有少数民族、归国华侨等加分项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初一就开始参加科技活动,为此付出了很多辛苦和努力。面对“加分人数过多”,他觉得有点冤枉。不过,这位经历3年加分路的家长说,他希望取消加分。
摘要]每年高考、中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丑闻”格外多,质疑、反对声尤其强烈。
高考加分乱象为何难以遏制
毫无疑问,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良好的,是为了改变高考“唯分数论英雄”的不足,是一种在确保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前提下的制度设计。但是,近年来,随着一起又一起加分舞弊事件的曝光,高考加分政策在公众眼中渐渐变了味。
为什么一个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渐渐走样并被异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加之各种利益主体借机寻租,才使本该依法严格执行的政策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从目前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具有高考加分资格评定权的,基本都不是教育部门,而是各级体育局、民委、科协等部门。教育部门没有权力干预专业运动员认定,更不可能代替民委与户籍部门去认定考生是否为少数民族,即便最后发现舞弊行为,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惩处权力,而相关部门的袒护,也让舞弊造假没有成本。同时,这些加分资格的认定,多数是在地方,而不是中央。这又加重了监管的难度,放大了舞弊造假的可能与机会。
怎样的加分具有相对合理性
如果决策机构对于加分政策的最终选择不是取消而是规范,那么,有关部门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有很多。
首先,要将加分权限统一收归教育部(微博)行使,取消地方的加分权限。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仅14种。然而,由于各地有自行确定加分政策的权限,导致目前加分现状的混乱。鉴于此,教育部有必要将加分权“回收”,取消地方政府加分权限。
接下来就是考量哪些加分项目可以保留,哪些则必须取消。保留哪个取消哪个,就要看这个项目加分,是否能实现加分政策的初衷,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高校选拔多样化人才。当然,这并非加分政策初衷的全部内容,一些加分项目,比如少数民族、军人加分等,则承担着选拔人才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宏观上的合理性,需要微观上的政策严密性做保障。比如,北京中考加分考生中,因少数民族加分的人数最多。这个政策的社会基础是,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当地学生在和内地学生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加分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等的升学机会。但北京中考获得加分的少数民族考生,绝大多数从小在北京市区定居,与其他考生没有任何差别。这些学生是否该享受加分,值得考量。
如何加分才能得到公众认同
确定某一加分是否保留,除了看它能否实现加分政策的初衷,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它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那么,公众认同哪些加分,又对哪些加分“恨之入骨”呢?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6659人进行的调查中,受访者赞同的高考加分项目依次为:农村贫困子女加分(71.0%)、德育加分(51.3%)、烈士子女加分(25.8%)、少数民族加分(25.8%)、科技发明加分(23.7%)、艺术类加分(11.0%)、体育类加分(7.4%)和竞赛加分(3.5%)。这样的统计,难说完全代表民意,但至少可作为有关部门确定加分项目时参考。
不过,即使对某个加分项目认同,也不意味着对每个个体加分认同。要让公众最终认同加分,除了合理确定加分项目,之后严格执行尤其重要。
严格、规范的程序,可以最大程度上将试图浑水摸鱼者拒之门外。北京一些中学在小升初特长测试中,学生演唱、演奏时,评委老师在幕后评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让公平更易保障。高考、中考测试,不妨借鉴。其实,很多类似举措实行起来并没有什么难度,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机构想不想、肯不肯那么去做。
摘要]每年高考、中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丑闻”格外多,质疑、反对声尤其强烈。
中高考加分取消还是规范?
每年高考过后,围绕加分都会发生一些新闻事件,引发有关其存废的争论。围绕加分是否该取消,公众分化为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的观点是必须彻底取消。他们认为,公平是任何一种考试的生命线,决定人生命运的中考、高考尤其要把公平放在首位,教育机会必须根据分数和能力来配置。而从现实看,很多加分项目容易被人操纵,客观上为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另一派则认为,加分目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是执行中的问题,加分政策本身有其合理性,加分政策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取消。厦门大学副教授覃红霞认为,加分制度作为我国统一考试制度的重要补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高校选拔多样化人才的功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求取消高考加分、回到“裸考”时代的言论,虽然折射出社会对高考加分政策不合理现象的激愤,但却是简单而情绪化的表达,有必要从务实而理性的分析中保持改革的基本心态,在不断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寻找未来加分政策改革的方向与价值。
一个良好的制度,为什么最后却偏离了理想的目标?在目前社会失范、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理想的制度设计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加分政策的异化,也再次提醒我们,教育改革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内容据新华网微观中国栏目、检察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广播网、央广网)
(新华网)
相关链接:
高考加分“丑闻”频发 取消还是规范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