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图纸,图上被城墙围起来的就是昌城村,是昌江仅有的一个有古城墙的村落。
苏轼写的峻灵王庙碑文被重刻
昌城村中用古城墙的砖盖的民房,有些残破。 杜颖 摄
昌城古庙——峻灵王庙
距离昌江石碌镇60多公里的昌化港腹地,有一座美丽的——昌城村。它背靠着昌化大岭,村前流淌着昌化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可追溯至明朝,尚未被广泛关注过的小小村落,有着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可叹的是,古村四周曾都被古城墙环抱,如今古城墙却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久远的故事与传说,多在村中老人的讲述中口口相传。
烟雨漂洗过的昌化大岭,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云朵低低地飘浮在半山腰,那温润的色调,幽淡的景致,古往今来,萦绕过无数路人追梦的心怀。日前,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孙如强,与海南日报记者一同来到了距离石碌镇60多公里的昌化港腹地的美丽古村——昌城村,探幽古村。
古城墙环绕的小村
《昌江县志》上的一幅古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图中一座古村,与周边村落对比强烈,只有它被带“垛”的城墙紧紧包围,任凭岁月涤洗。
来到昌城村的这一日,空濛的烟雨倾泻在村中一株株美丽的酸枣树上,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温柔而玲珑。小村落就这般可人地舒展在了秀水明山间,走进村大门,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林义光迎了出来,他笑着说,“如今,村里很多家庭都盖起了新房,古香古色的味道渐少了一些,但是还能够看到古井,古屋,你们看,路边这座用古城墙的土砖建起来的房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林义光指向的房子是村子主路一旁的一间老屋,屋墙全部是长形石头规则砌起,村里人说,之所以村里这些老屋能经得起上百年的风吹雨打,皆是因为用了昌城村古城墙的“土砖”。
昌城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是一座有着古军事城墙的村落。为什么只有这座村有古城墙?孙如强说,其实就是为了抵御海盗。明朝时,倭寇在西线海上扰民,为了防止倭寇登岛沿昌化江进入腹地侵扰,明朝政府筹建古城墙抵御外敌。
关于古城墙的记载,《昌江县志》载:“郡县修筑城池,用来巩固城防,使强悍凶暴的贼人望而生畏,有所收敛,使人民得以安定。”
史料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挥使桑昭向朝廷上奏请求修筑昌化县城(即今昌城村),第二年,朝廷把任务交给了千户长俞凯和百户长曾
安,他们组织人员烧砖包砌,但未能完成,直到20年后永乐九年(1411年),倭寇扰乱边境时,指挥使徐茂才重新把县城修筑完整。
根据测量,明朝昌城村的城墙四周总长584丈8尺(1丈约3.3米,1尺约0.3米),高1丈8尺,城垛555个。这座城设了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分别叫“启晨”、“宁和”、“镇海”和“宁武”。孙如强说,明正统乙丑年(1445年),昌江县城就迁到了这里。昌城村军事位置优越,但当时护城河里有许多大石头挡住流水,千户长管成带着人集聚柴薪,先用火烧,然后用铁锤捶打,最终除去了石头,使得河道得以疏通。此后,主政者不断修复着城墙。
到了清朝,因为军事上考虑,昌城村的城墙仍然被政府不断加以修补完固:顺治十二年(1655年),代理县令汪天敏修筑了城池,继任的县令陆观光继续修筑;康熙五年(1666年),知县严于屏捐资修筑;康熙十一年(1672年)七月,发生了飓风灾害之后,所有的建筑都被破坏,城池也没能幸免,于是,又有知县高日旦带人整修,把城墙上凹凸形的女墙和城楼修缮了。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飓风摧毁了城墙上的女墙和城楼,知县遽之璨、典史陈汉捐出了自己的奉银用于修补城池。
几经修补的城池,最终也没能逃得过历史的“劫难”。
如今昌城村古城墙不再,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这种军事城墙,跟许多民用城墙建筑不同,昌城的城墙上有500多个‘垛’,过去这些垛是用来架炮打击侵犯者的。”88岁老人杜国光回忆。
村里很多老人还记得,1950年代,村里不少人还在残破的城门下摆摊卖东西;城墙上,很多小孩子就跑来跑去玩“穿垛”的游戏。遗憾的是,“文革”时期,搞语录碑,破旧立新,这些本已残损的城墙,被认为是封建旧物,成了首当其冲的被拆对象,一辈子在村里的杜国光老人遗憾地说,“当时那些人用铁锤砸,实在砸不下来的,就用火炮炸了。”
峻灵王庙的传说
那么长的古城墙说毁就毁了,一些农民不舍得,偷偷拆下一些拿回家保存了下来。1970年代,不少农民家里盖房子,古城墙的“土砖”被派上了用场,成了奠基石。
在昌城村里,一问起“土砖”,村民赖松青就拉着记者到家中去看,“你看着老房子底部最稳固的地方,都是用城墙的‘土砖’来垫的。结实。”也有村民回忆说,“文革”时期被拆毁“土砖”一部分还被拉到八所去,用于“大炼钢铁”。
除了对古城的深刻印记,昌城村人最为荣耀的就是拥有峻灵王庙。
峻灵王庙在昌城村里村外都很有名气,每年吸引很多人过来拜祭,甚至还有不远几十里路赶来的别镇的乡亲。“它是道教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本地人过去称昌化大岭为‘神山’。”林义光说。
有关峻灵王的传说,从苏东坡《记峻灵王庙碑》中能够寻找到踪迹。苏在文中描述:昌化县西北有一座山,秀丽挺拔,坐落在大海边,山上耸起一座石峰,像一个巨人戴着帽子,面向西南坐在那里。当地的乡下人称这个石峰为“山落膊”。南汉时封该山的山神为镇海广德王,五代末年,有一个善于观察山川风水之气的岭南人看到这座山有一股宝气直冲到山上,于是带人驾船到山脚砍山挖石寻找宝器。当天夜里,狂风大作,巨大的海浪把岭南人的船掀到空中摔碎在石峰上,船上的人全部淹死在海里了。
苏东坡释义说,这座峻灵山上,有上天赏赐宝器来保护南方的极远之地,而这些贪图财利、愚昧无知的人,想凭着自己的力量将宝器取为己用,他们受到了惩罚。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皇帝下诏书封该山的山神为峻灵王。
走进峻灵王庙,发现这里香火终年旺盛,而苏东坡的铭文也吸引着游人的目光。铭文上苏东坡是这样深情讲述的:方圆千里的海南岛,孤独地处在大海之中。中原移民和本地民族自古就杂居于此,和睦相融。海南岛上峻灵山神独立南天,俊秀而气雄。他替天地守护宝器,严肃而恭敬,庇护着大地,五谷年年丰登,他驱逐危害人民的水族,使老人小孩快乐的生活,就连鹧鸪鸟也安宁的栖息,不用害怕海上的大风。
抗倭故事
被演绎成“琼戏”
“昌城村还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村人的劳作方式和抗倭的琼戏。”孙如强说。
在昌城村行走,发现这样一个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清宁寂静,人们世代几乎都是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生,很少有从事手工业者的人家,而其他乡镇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手工业却甚是繁荣,村民王强林听村中老人们回忆,由于古时战乱,作为昌江政治中心的昌城历代经常被战乱者围攻,老百姓一次次地逃出城去,城墙内便成了一座空城,而昌城村周边的小寨、新田、新南等村,都是从城里逃出去的老百姓在周边落户生根而衍生出来的、开荒而建的村落。
88岁高龄的杜国光老人虽然耳朵已经有些背,却清晰记得村里的一个个传说。“昌城历史悠久,有很多故事,后来,村民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将一则则故事编成了琼戏,生动演绎。”
杜国光和老邻居钟年友年轻时就“搭档”过抗倭题材的琼戏。该出琼戏的渊源就出自昌城村“北门被封”的传说。钟年友回忆,昌城村原有四个门,但随着岁月变迁北门却被人为封闭了。原来,古时曾有一位知县老爷走马上任,谁知途中遇到了倭匪,倭匪杀了知县,霸占了知县夫人,还冒充其名进城当官。知县夫人终于找到一个机会,给当将军的哥哥写信求助,哥哥带兵来攻城,倭匪知道事情败露,就骑马从北门外逃了,没料到一出门马就踩到了荆棘,倭匪被摔死了。后来,人们在北门的山上埋葬了这个假县令,仍觉得不吉利,于是干脆就把北门封了起来,寓意以后挡住更多的灾祸。这个故事,就被昌城村人编成了“琼戏”素材,杜国光老人回忆,“年轻的时候,我演过故事主角,老友钟年有还是修改这出戏的编剧呢!”
离开昌城村时,雨歇日出,远远望着苍茫的山巅,一群鸟儿振翅飞度云海仙境。
图片除署名外由昌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相关链接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