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上海的高考将由语、数、外统考成绩(不分文理,每门满分150分)和学生自选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每门满分70分)构成,其中3门自选课和外语不再在6月高考期间进行统一考试,而是采取随教、随考、随清的方式进行。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今天从上海市教委获得的信息。
根据今天公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对于一名高中毕业生的评价,将不只是“高考成绩”,高校招生的依据也将不仅是“高考成绩”一项。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选择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新高考”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生需要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项考试涵盖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只须“合格”即表示通过考试。此外,语、数、外被单列作为高考必考3门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同时设置等级性成绩,一方面折算其中3门算入高考总成绩,另一方面,供高校招生作为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由学生自选的等级性考试均采取随教、随考、随清的考试办法,只要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参加考试,也能在高一、高二期间考完上述科目。但每个学生最多选考3门,每门功课高中3年间只能考一次。
外语考试被开了一道口子。根据上海方案,外语允许考生考两次,并且可以取其中较高的一个成绩作为高考成绩使用。据悉,到2017年,上海高考只有一天时间,仅测试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的成绩。
此外,上海市教委还将在未来3年内构建一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等,并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从2017年起推动该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也就是说,未来高校在上海招生,除依据“高考成绩”外,还可以制定一个符合本校某专业的“附加条件”,如物理学专业可以要求报考者物理成绩必须达到A等及以上,另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也将在考虑范围之内。当然,学校也可以选择仅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而不考虑其他两项。
对此,研究了11年高考改革的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认为,“新高考”将对目前的中学、高校教育改革形成“倒逼”,“中学要考虑,怎么样去‘育人’而不是‘育分’;高校也要研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招收什么样的人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