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海口市新群星剧团部分演艺人员的合影 海南省琼剧院 供图
1985年海口市琼剧团赴泰国演出受到华侨热捧和侨领接见 陈怡 翻拍
海南省琼剧院二团新编琼剧《白兔记》剧照 陈德雄 摄
琼剧,在海南方志中被记载为“土戏”,这与其他地方毫无二致。
受元代潮州剧戏班影响,琼剧戏班出现于明代中叶。
“戏班”是过去的提法,也是民间延续至今的叫法,它其实就是“剧团”。有据可考的琼剧戏班是清代嘉庆年间成立的“琼城梨园班”,迄今约200年历史;最新的戏班恐怕是两年前,由新生代男旦云碧玉组建的“海南云碧玉琼剧团”。
琼剧戏班的历史,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折射了琼剧发展的历程,既有坎坷也有辉煌,既有高山也有低谷。
在琼剧发展的漫漫长河上,一个个戏班犹如一叶叶扁舟,扬帆启程,顺流而下,经风雨历阳光,有些乘风破浪踏歌而行,有些帆楫难支黯然倒下……但是,“戏班之舟”总是在“时光河流”上不停地航行,或消失,或新生……
最早的琼剧戏班明代出现
据《海南岛志》载:“元代,海南已有手托木头班,来自潮州。明中叶,土人仿之,就有土戏。”这是有关海南戏班的最早记载。
而有戏班名称、事迹可考的最早戏班社是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成立的“琼城梨园班”,其前身是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一1644)入琼的福建漳州“老三春班”,他们初住于海口,一边演出,一边教徒,后来因旅演艰难,部分艺人返回家乡漳州,部分艺人留下落户海口、琼山、定安、澄迈等地。清嘉庆年间,他们重新集合一起,吸收本地木偶班艺人参加,更名为“琼城梨园班”,全班近百号人,艺员有白玉娃、金公仔、吴福光、林童、梁振玉等。清道光十五年(1835),该班应邀到越南西贡演出,带去的剧目有《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方世玉打擂》等,深受广大侨胞欢迎,首开了琼剧出国演出之先河。
自“琼城梨园班”以后,海南岛各地成立的土戏班社数以百计,较有影响的有嘉乐班、泰昌班、琼顺班、福堂班、东安利班、联珠公司班、万年春班、色秀年班、琼汉年班、概顺连班等……
据老艺人梁家樑、陈敬军讲述:海南早期戏曲班社一般都在农村生成,由资方出资经办,聘请艺人组班,班主由资方担任;也有由名生名旦与资方合资组建,邀请其他艺人入班,班主由资方和名优担任。一些是以名优命名的戏班,如“成桂班”、“歧彩班”、“长和班”等。按照海南各地俗例,“公期”都要“绑班”演戏,每年正月至七月,是戏班演戏旺季,称为“戏春”;十月至十二月,一般没有戏演,加上雨水频繁,称“雨水春”,戏班多要散班停演。旧时戏班多为班主制,班主在散班时选好“十大台柱”,即以正生、正旦为主,贴生、贴旦、梅香旦、须生、婆脚、杂脚为辅,加上掌板(鼓师)、首手(琴师)组成,并预付定金。其他次要艺员待来年再聘并议定演出薪金。
早期戏曲班社演出设备相对简陋,演出场地要求不高,演出质量较为粗俗,故戏班也被称为“草台班”或“厚皮班”。但艺员体制齐全、分工明确,每个文武大班约有三四十人,有文戏佬倌、武戏佬倌、文牌(掌调)、武牌(掌板)、邀戏(开写脚本或提纲)、掌班(联络员)、账房、衣箱、杂箱、燃灯、厨房、夫杂(为班主和名伶佬倌抬轿子者)等司职人员,这些人员统归班主管理。
至于戏班伶工的演出报酬,差别极为悬殊,名角演一晚大都有二十个光洋,甚至更多。班主组班前,预付的定金少则几百个光洋,多则一千个,有的还有股份,散班时还可以得到分红。一般演员和乐工报酬却很少,最低的只有一个光洋或一百余个铜板,班主管饭,菜要自己掏钱买。尽管演出薪金低薄,但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在散班前还是求班主或名角收留,希望来年继续在班中演出。
从旧戏班里过来的老艺人梁家樑说:“早期戏班乡下生乡下长,一年四季都是在乡下演出,艺人也都是农民出身,一卷铺盖就走南闯北,睡公庙祠堂,吃田头农家,演出认真却报酬微薄,但还是苦中有乐。”
文明戏班
在硝烟战火中历练
1931年10月30日,琼崖特委在《反帝宣传工作大纲》中指出:“琼崖戏剧团及各地演剧,党要注意指导演出帝国主义屠杀炮轰中国人民,国民党军阀勾结帝国主义……惨事”。多种历史文件确凿有据地证明:抗战时期,海南特委重视以戏曲作为革命斗争的宣传工具,并指导着剧团在根据地的演出活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海南各地纷纷组织起演出文明戏的班社和剧团,如府海学生在琼崖中学成立的琼崖十三属学生联合会剧团、文昌中学青年学生张明凯、吴克寰、陈崇雅等人组织的“学生班”,编演宣传民主进步的话剧、琼剧演出,继而成立以演文明戏的华南、明新、二南等剧团,演出了《社会钟声》、《省港大罢工》、《爱国运动》、《新旧婚姻》等一批文明戏。
林文英(又名林格兰,原文昌县清澜港四亢村人)就是文明戏极力宣传的一个英雄人物。民国十五年,剧作家吴发凤根据林文英的革命事迹编写成《林格兰就义》一剧,由华南剧团首演,一时轰动了文昌及海府地区。不久,泰国琼籍华侨得知以后,特邀剧团到曼谷演出。首晚演出,剧场座无虚席,林格兰的英勇事迹使观众深受感动,演到林格兰就义时,全场感动哭泣。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默哀,久久不愿离去。第二天华侨自发买来花圈,放在剧场周围以示哀悼,然后带领剧团全体人员瞻仰林文英在泰居住过的旧居及其遗物。华侨还给剧团赠送银款,鼓励多排演反映辛亥革命的时装戏,体现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
日寇侵琼以后,海南戏班纷纷散伙,在农村仅存个别中、小班社,境况也是十分艰难,时演时散,朝不保夕,很多艺人被迫出走东南亚,海南戏曲陷于绝迹。在琼崖工农红军和各地赤卫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了配合抗战宣传,开始成立一些小型戏班,编演鼓舞群众斗志的文明戏。
在革命斗争处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母瑞山根据地组织成立了“红军剧团”,演出《省港大罢工》、《社会钟声》等文明戏。曾任琼崖红军第一独立师师长的梁秉枢,在《琼崖工农红军战斗史片断》中写道:“红军组织琼剧团,自编革命剧本,排练公演,把群众的文娱生活搞得活跃起来,这对于宣传和鼓舞士气是起了一定作用。附近白区乡村的群众,知道母瑞山的红军演出的琼剧,极其精彩,便不辞劳苦,爬山越岭来观看我们剧团的演出,一时名声大噪。后来,万宁县有一个地方剧团的生角、旦角色,也跑来看我们演出,受我们的影响,要求参加红军剧团,使那个地方剧团也解散了。”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及其他同志还集体创作讴歌男女青年投身革命的现代戏《双朵云》,在红军所在地琼东第四区演出。
1931年初,琼崖特委东路红军成立“东路琼剧团”,团长为林树全,艺员有蔡永鸾、陈世经、纪永凤等三十多人,排演了《打倒白色恐怖》、《原形毕露》、《烈女报夫仇》等剧目,剧团随东路红军在革命根据地六连岭一带,配合土地革命战争宣传演出。
集新剧团由艺人潘辉生、王政堂、王黄文等在海口发起成立。195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该团改为全民所有制,更名为“广东琼剧团”,主要演员有王黄文、陈华、陈丽梅、王凤梅、王广花、红梅、苏庆雄等。该团积极上演优秀剧目,不演爆肚(提纲)戏,不演通宵戏,建立导演、演出、学习、财务等经营管理制度,是第一个建立党、团组织的琼剧团体。发掘、整理传统剧目有《红叶题诗》、《搜书院》、《卖胭脂》和新编历史剧《海瑞回朝》。
新群星剧团由艺人陈烈三、韩文华、郑长和、三升半等发起成立。1956年改名为海口市琼剧团,主要演员有陈烈三、林道修、韩文华、三升半、郑长和、李长城、吴桂喜、陈乐元、陈育明等,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有《龙滚江救嫂》、《乌鸦戏凤》、《林攀桂与杨桂英》及新编历史剧《王佐断臂》等。
提起这两个重点团,经历其中的著名琼剧演员陈育明感慨地说:“这两个团集结了当时最强的演员阵容,个个都是大名鼎鼎的艺人,行当齐全,主创精干,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将琼剧戏班推上了发展的最顶峰。”
1957年广东琼剧团随广东代表团赴京演出戴誉归来后,艺员们依然住在海口市解放路简陋的竹戏院里。团长王黄文感慨地对海南文教处副处长郑放说:“应该要些土地来解决艺员的宿舍问题了。”郑放说:“要地可以,但还是和海口市琼剧团联合起来向政府申请更好。”郑放还说:“以后要成立琼剧院,两个团合并要地也好为以后建院打基础。”在郑放的积极奔波下,“剧团要地计划”很快得到实现,划出海口“三里亭”(今海府路69号)的一块荒地,作为剧团的永久驻地。
1958年下半年,海南区文教处开始着手“广东琼剧院”筹建工作。广东琼剧团和海口市琼剧团作为合并对象,但还是达不到定编人数,两团领导多次协同文教处讨论补充人员问题,有人认为琼海县琼剧团可以并入,该团有台柱“新长和”王政堂,声名大,并入后会如虎添翼;但更多人推荐文昌县联合琼剧团的王英蓉,她刚随广东琼剧团赴京演出《张文秀》取得成功,很有发展前途,于是同意吸收文昌县联合琼剧团的王英蓉。但是此事一提,立即遭到时任文昌县委书记黄白天的断然拒绝,他的理由简单而坚决:“文昌县人民也需要王英蓉,要调就把全团人员调走,不调就一个都不要动。”最后的结果是:文昌县联合琼剧团全体人员都调入广东琼剧院。
“三里亭”被确定为“广东琼剧院”驻地后,广东琼剧团和海口市琼剧团的艺员开始自力更生,同心协力,挥锄拿铲来开发建造自己新的家园。在斩棘挖土平展地面中,经常会挖出棺材板和人骨头,妥善处置以后,便在这荒地上建起两排新瓦房,左排为海口市琼剧团人员居住,右排为广东琼剧团人员居住,并在瓦房周围种植了一些木棉、梧桐、凤凰、木麻黄等树苗。
1959年1月20日上午,“广东琼剧院成立大会”在大同戏院隆重举行。参加大会人员除了广东琼剧团、海口市琼剧团、文昌县联合琼剧团约二百余艺员外,还有海南区戏曲改革委员会的陈鹤亭、林炬、邢诒平、范会青、韩栖洲等。
“县镇剧团”的辉煌岁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琼剧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据海南文化部门统计:登记在册的专业剧团达26个,每个县都有一个代表着本县最高水准的琼剧团;而业余剧团更是遍地开花,渗透海南岛每一个角落,最多时达一千多个,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业余剧团,每个村都有一二个业余琼剧演员。曾经主持创办过黎族苗族自治州通什琼剧团的老艺人符策超说:“自治州琼剧团从1969年就开始创办,靠自筹经费、政府补贴坚持下来,除满足自治州观众的琼剧需求外,还走遍全岛各地演出,靠卖票演出就维持到了建省撤州”。
当年的“县团”,被那个年代海南群众视为“精神极品”来追求。每每有“县团”下乡来演出,都会出现万人空巷、人山人海的景象。就是平时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只要一提到文昌县琼剧团,立即会提到洪雨、夏炎、悟光、艾艾和《白云塔》、《红泪影》;一提到万宁县琼剧团,立即会提到进和、胡蝶、桂卿和《广东开科》、《金菊花》;一提到澄迈县琼剧团,立即会提到和平、蔚武、桂英、琼玉和《三堂会审》、《哑女告状》……还有琼海、定安、琼山、屯昌、保亭、白沙等“县团”,他们都拥有颇具知名度的招牌艺员与剧目,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演出古装戏为主,为了参加各个时期的琼剧调演,也会创作演出一些现代剧目。独有文昌县琼剧团,是当年海南唯一专演时装戏的一个琼剧团体。
文昌县琼剧团于1960年创办,首任团长韩南元,主要演员有苏庆云、符怡蝶、洪雨、艾艾、周爱英、罗月莲、韩悟光、林明存、朱永法、王式炎、陈益孝、韩爱娥等。1962年,该团演出时装戏《三里湾》打响以后,副县长兼宣传部部长的英若十分高兴,他像给自己的孩子开名字一样,也给剧团里的主要演员开艺名,给洪玉泰开艺名“洪雨”,韩悟光艺名是“晴阳”,周爱英艺名是“金桃”,云国美艺名是“艾艾”,陈益孝艺名是“海啸”,韩爱娥艺名是“白贻”,王式炎艺名是“夏炎”,林芳銮艺名是“谷鹦”,颜若梅艺名是“紫徽”,邢益光艺名是“益雅”等,成为当时文昌县琼剧团的一大亮点,更使那些主要演员的名声如日中天。
文昌县琼剧团最初是白手起家,没有办团经费,没有居住练功房屋,但还是靠自力更生,刻苦学艺,“传帮带”出了一批各具表演特点的演员:韩悟光特长演郭建光(《沙家浜》)、郑民威(《大义灭亲》)等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雷雨》里的周朴园是夏炎最拿手的角色;陈益孝则是“甘草演员”,什么角色都能演,如《年轻一代》里的王喜满、《芦荡火种》里的刁德一等;洪雨擅长演具有英雄气概的女性形象,如《江姐》里的江雪琴、《龙江颂》里的江水英、《沙家浜》里的阿庆嫂等;云国美则是大家闺秀、善良民女的最佳扮演者,如《雷雨》里的繁漪、《糟慷之妻》里的周婉贞等;韩爱娥则是演双枪老太婆、柳母一类老旦形象的无二人选。
这些演员,这些剧目,让文昌县琼剧团红透海南岛。1981年,海南区党代会在琼海召开,文昌县琼剧团在琼海演出由云国美、韩悟光、陈益孝、韩爱娥主演的时装戏《白云塔》,连演十四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老艺人韩悟光回忆说:“《白云塔》在琼海演出之后,又移点回文昌县重兴公社演出,也是出现人山人海的现象,四、五角钱一张戏票,供不应求,只好在剧场里临时增加座位,在农民家租借来的长椅上糊上号码出卖,演出当晚各种车辆从重兴剧场堵塞到了文南中学。第二天早上,人们在剧场里及周围拾到几箩筐当晚人满为患而挤掉的各种鞋子……”
令人堪忧的海南戏班现状
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今海南戏曲团体的现状:专业剧团改制转企,运作艰难;民营剧团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1988年海南建省以后,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琼剧演出墨守成规,难以创新,剧目陈旧落套,表演质量粗劣,导致琼剧观众大量流失,趋向于老龄化,从而使演出市场越演越狭,上门来“绑戏”的乡村首事日渐减少,几乎吻合了“公祖饲戏班”的传言。尤其是那些民营琼剧团,演艺日子越来越过得十分艰难,原来驻扎或设置联络点于“琼剧镇”大致坡的民营琼剧团多达二十余个,如今仅存六七个在惨淡经营着,主要艺员变动性大,今日演东家,明日演西家,哪家给出高薪金哪家就能请到好演员,戏班就维持得更久。驻扎在府城的海艺琼剧团团长蒙平感慨地说:“民营剧团竞争太激烈了,要有雄厚的办团经费,配置先进的舞台设备,专业人才缺乏,要花重金聘请优秀生脚旦脚。戏金高攀农民请不起,演出少了,花钱的地方太多,带一个剧团压力确实很大。”
“县团”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海口市琼剧团和琼山琼剧团已经改制为琼剧演艺公司,琼海市琼剧团易名为文化馆琼剧研究展演团,还有定安县琼剧团、澄迈县琼剧团、文昌琼剧团等,只能处在以自筹经费为主、偶然得到政府补贴中过日子。要创作演出一个新戏,大都走企业赞助之路;逢上“雨水春”演出淡季,艺员工资都有缩减或发不出去。
海南省琼剧院是唯一被政府资金供养着的琼剧团体,担负着传承发展琼剧艺术的重任。多次为琼剧争得荣誉的海南省琼剧院一团团长符传杰说:“虽然目前我院还是得到政府的扶持,但每一个琼剧院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多演戏演好戏,打造精品争取荣誉,才不辜负政府与人民的期望。”
相关链接:
琼剧作品缺质不缺量 海口民营团让市场牵着走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