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梁氏宗祠别具韵味 王家专 摄
博罗村的公庙、学堂、宗祠并列坐落于村口,被视为全村最神圣的地方 王家专摄
历经风雨的百年古屋 王家专 摄
曾口县治遗址遗留的石狗 王家专 摄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中国乡村文化传统之一。在海南澄迈很多古村落,我们看到村民们通过堂联、族谱、谚语、童谣等教导后辈以道德为操守,以耕读为家教。
澄迈永发镇博罗村,便是这样一个书香绵延的古村落。先人执鞭教子、崇文之风,从博罗村留下的文字记载中依稀可得到印证。探访博罗村,稚子学童琅琅读书声绕耳。而这样的琅琅书声,一直延续了700余载,直至今日。
古村积蓄丰厚人文资源
博罗村始建于南宋末期,是一个有着7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该村始祖梁修戒,本是琼山梁沙人氏,从教于澄迈县永泰乡曾家东都,娶当地民女曾氏为妻,因爱上博罗这块风水宝地,就地落籍定居,成为博罗村梁氏入村始祖。
在博罗村口,有一块约3米高的巨石立在路边,上面印刻着“博罗村”三个大字,红漆描底,格外醒目。村中居住有梁、符、曾、蔡、林、孙、王等七个姓氏,梁姓最多。村口有两株百年古榕树,村民们在古榕树下乘凉、聊天。
“人自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经宋、元、明、清历朝岁月与沧桑,博罗村积蓄了丰厚的人文资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博罗村建立在唐代澄迈县府曾口县的遗址上。但由于历经千百年,曾口县治遗址已湮灭在历史尘土中,难觅其真容,村中仅存1个石狗和一块太阳石等遗物,也被村民遗弃在村道荒草丛中,昔日县府的热闹繁华荡然无存。
据村里老人相传,历代博罗村人尊师重教。自南宋至清朝,出了贡士、举人、廪生等数十名。村中本有3座记录乡贤事迹的牌坊,可惜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牌坊遗址已难觅其踪,仅剩几条牌坊石柱、石条卧在塘圮边上。
耕读孝行美德悠长
走访澄迈古村落,细心的人会发现,村里景观最优美、环境最洁净、人情味最浓厚的地方,总是村里的学堂和宗祠。
如博罗村,公庙、宗祠和学校并列坐落在村口,校门外广场上几名孩童在追逐玩耍。不远的大榕树下,几名老人正在纳凉,高声笑谈农事年景,话语停顿间,墙内传来琅琅读书声。
“我们村从建村以来,学堂、宗祠和公庙就并列在一起,寓意着耕读孝行,美德悠长。”74岁的村民梁学俊,农闲时最喜欢坐在大榕树下,听学堂里传来的读书声。
本身从教的梁修戒,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风气。自建村以来,把公庙、宗祠和学堂修建在一起,宗祠和公庙同样担当起教育后人的作用。
爱好村史研究的村民梁学书告诉记者,博罗村从清朝及民国时期,宗祠内设村塾,宗祠不仅是祭祀先祖的地方,同样也是村中弟子读书学习的场所。宗祠里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村里每一名孩子在上学第一天,要先到孔子神位前膜拜“圣公”。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教育发展了,学校和宗祠才分开。可由于学校房屋紧缺,直至1980年代,宗祠都充当着学校宿舍的角色。尽管家近在咫尺,可所有上3年级需要晚修的孩子,都在学校旁的宗祠、公庙里搭木板床住,以求省下时间读书。
小村走出上千大学生
游览博罗村可感受到,“耕读传家”的印记在这里处处留痕。
在梁氏宗祠的殿堂门前大石柱上,印刻着一副对联:“修德修身慎思笃行伦理显,戒骄戒躁依仁游学事业兴。”上下联首字藏有入村始祖修戒之名。农耕社会的特色、儒家文化的浸润,渗透于这两句诗词中。
有关博罗村村名的来源,村里流传着两种不同说法。第一种说法,博罗村地处平原,南渡江和后坡溪从东南北三面将村落和平畴沃野包拢其中,形成两水包金之势。地广物阜称之为“博”,两水包拢谓之“罗”,古命村名为博罗。第二种说法,则来源于族谱上先祖留下的两句诗词:“博览群书文吐艳,罗列诸公德生辉”。
博罗村崇文重教的传统由来已久。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留下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诗词。这些诗词流露的是博罗村绵延千百年的耕读古风。
下午4点多,几个放学的孩子正在博罗村的田洋一边玩耍,一边放牛。在这些孩子们看来,耕读就是白天上课、下课干活。而在我们看来,他们就如同那千百年前,骑牛背诗的小小读书郎。
“我们村人多地少,小孩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走出去。”博罗村村小组组长梁学烈说,从1980年代起至今,博罗村已走出上千名大学生。
“读书改变命运”的祖训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人生信条。
相关链接:
“世界长寿之乡”的澄迈样本
澄迈老城镇白莲区改造:“丑小鸭”蜕变“白天鹅”
海南澄迈古村古塔点缀美丽乡村
“石矍”? 一字难倒澄迈古村上千村民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