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量讲述黎族鼻箫故事 彭桐 摄
省级非遗传承人邢大民在演奏鼻箫 彭桐 摄
1958年黎族青年在寮房里“玩”鼻箫的场景 彭桐 翻拍
马来西亚沙捞越妇女的鼻笛和口弦 彭桐 翻拍
一根小小的鼻箫,为有情人牵线当“红娘”,不知成全了多少黎族青年男女的美满姻缘。鼻箫在全国实属罕见,但在海南黎寨却十分流行。在人类学家眼中,这种用鼻吸吹奏的古老乐器,是来自海洋民族太古时代的遗存。通过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曹量的研究,了解鼻箫不仅是黎人日常吹奏约会情人的恋爱工具,它还与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古老的族群有着文化上的跨界联系。
鼻箫传递黎族爱情传说
海南建省前,五指山年过半百的老农吉亚荣,对外地来访者讲述了关于鼻箫来历的动人故事,这个凄婉的传说,至今仍在五指山深处流传着。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黎族青年相爱了,结婚前,峒主却欲霸占这个美丽的姑娘,将她抓去关在密林中的一个山洞里。小伙子苦寻三天三夜发现后,因无法相见,只好砍一段白竹制成鼻箫,唱歌传情,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以及痛苦和思念之情。男青年在被狠心的峒主残害前,托人将鼻箫转交给了心上人。姑娘悲痛欲绝,在看守帮助下逃离虎口后,在爱人的墓前一遍遍吹奏鼻箫直至殉情。从此,鼻箫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清代张庆长撰《黎岐纪闻》载称“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表明鼻箫自古便是海南岛黎族青年表达爱情时常“玩”的乐器,而且男女都会吹奏,不少黎族姑娘还是吹鼻箫的能手。每逢农闲、节日或恋爱时,夜幕低垂,寂静黎寨,诗意生起。小伙子吹起嘟噜(洞箫)等物,姑娘则吹响鼻箫对答。黎族青年通过吹奏鼻箫相知相恋,有情投意合者,便赠与此物定情,还有的互换鼻箫作信物,鼻箫吹得出色,自然会博得更多的青睐,这样的习俗一直世代相延。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曹量介绍说,有资料表明,鼻箫与黎族青年的恋爱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古老乐器大多与民间的性俗活动有关。鼻箫多为即兴吹奏,有许多固定的曲调。箫曲一般都是无曲名的抒情短曲,世代相传,只有黎族人能够知道每曲中的含义,黎族姑娘可以根据乐曲和音色的不同,能够在不同的曲调中辨认出自己情人独特的箫声来。有黎族爱情歌谣唱:“抛个石头探水深,吹曲鼻箫试侬心”。
鼻箫文化跨界古代社会
清代官员郁永河在《裨海记游》(《采硫日记》)描绘17世纪的台湾风土民情中,有这样的记载:“婚姻无媒妁,女已长,父母使居别室中,少年求偶者皆来,吹鼻箫,弹口琴,得女子和之,即入与乱,乱毕自去;久之,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可见,台湾高山族鼻笛在清代以前亦称“鼻箫”,其民间性俗活动中的社会属性也与海南岛黎族的风俗极为相似,这不得不让人们意识到高山族与黎族之间族群与文化的联系。
曹量分析说,鼻箫是黎族青年男女相爱时用来传情逗趣的一种小巧玲珑的乐器,青年男女几乎人人会自制自用,因为它常被作为爱情的媒介,吹奏鼻箫约会情人,倾诉爱情的心声。但是黎族人使用鼻箫没有特别的性别要求,不分场合、不分曲目,男女老少均可使用。台湾高山族则不同,鼻笛的使用有一定的禁忌,在一些部族中,拥有鼻笛的人须有一定的身份,如部落头目或猎首(出草)的英雄。演奏鼻笛的场合也有限制,在庆典或喜宴中是不能奏鼻笛的,只有丧礼或吊祭往生亲友方可吹奏,这种仪式保留了鼻箫上古时代更为遥远的一种习俗。
现代艺术社会学奠基人格罗塞在其《艺术的起源》中说,鼓到如今还是大部分狩猎民族的唯一乐器,大部分的澳洲部落除了鼓,还不知道有别的任何乐器,“只有埃斯顿港地方的土人有一种箫,用竹管制,长两三英尺,用鼻子吹。”埃斯顿港居住者是澳大利亚北方的一支十分古老的民族(黑人),从人类学家的考察中可以推测出鼻箫是一种多么古老的乐器。
除了海南黎族、台湾高山族外,鼻笛的分布区域包括了我国南方侗台语族的部分民族、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的一些南岛语民族,如菲律宾北部吕宋岛的卡林加族,马来西亚婆罗洲西北部沙捞越的达雅族,斐济群岛共和国斐济族,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和夏威夷的土著居民等,都是使用鼻笛的民族,即便是在欧洲和非洲也能见到一些类似的乐器。曹量说,擅长鼻笛的民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民族都非常古老,往往存在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土著居民中,“这足以说明使用鼻笛(箫)的黎族人是最早定居海南的原住民,同时,也表明鼻笛音乐文化的跨界现象在久远的古代社会就已发生!”
鼻箫见证黎人移居山岭
神秘的祖灵之乐,蛮荒时代的乐器,海洋民族的标本,无论从哪方面探究,曾流行于海南岛各地的鼻箫,都可概括具有这些方面的典型特征。虽然缺乏史料准确记载,但经专家推测,海南黎族使用鼻箫距今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曹量说,鼻箫的使用者清楚地表明,黎族从一个古老的海洋民族逐步向山地民族的过渡。这些古老的居民中的一部分,特别是生活在海边和以捕捞为其主业的居民们都消失了,或者是那些从事发达农业的定居居民们融合了。这里所谓消失的部分实则是迫于各种压力向海南中部山区退缩的黎人,也就是文献记载中居于山岭的“生黎”(高地居民)部分;而另一部分仍生活在沿海的平原,他们融入新的移民社会成为所谓的“熟黎”(海岸居民)。
鼻箫在乐器学上属鼻笛类,泛称各种以鼻子吹奏的管状乐器,属吹孔类鼻管气鸣乐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东南亚和大洋洲的民族文化中。在“文革”期间,代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古老民间乐器鼻箫也同样被当“四旧”清除,鼻箫一度濒于失传,只有偏远的黎寨山村的黎族老艺人能够吹奏。随着时代发展,经过挖掘、搜集、整理,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08年,海南黎族竹木器乐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鼻箫就是其中的代表。
海南黎族鼻箫音孔的排列方式与其他民族都不相同,两个按孔置于管身的上下两端,鼻箫开四孔,其中位于顶端的为吹孔,其余是按孔。曹量说,鼻箫开孔的位置比较随意,音律浑然天成,应属鼻笛家族中十分古老的品种。黎族鼻箫一般以石竹为材料制成,器形长短不一,常见的一般在70公分左右,用单节竹管制成。鼻箫最长可以达到1.6米,人需躺着吹,按孔时手指和脚趾并用,“现在除了老人外,一般人已经很少有人见过这样的长鼻箫了!”
相关链接: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