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口市中山路骑楼老街的海口总商会旧址 陈耿 摄
海口商会的历史,其实就是海口工商业的历史,这段历史至今整整110年。
1904年初,“海口商会”成立,1919年改为“海口总商会”,1930年时再改为“海口市商会”。
110年过去了,海口总商会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回首,往事并不如烟。
翻开历史的画卷,在海南岛北端,琼州海峡南岸,因南渡江由此奔腾入海而得名的海口,自宋代始,这里已是一个番舶、商舶聚集的场所。至明代,海口港“帆樯之聚,森如立竹”。到了清末民初,海口老街“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繁荣的商贸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风雨沧桑百余年
海口真正成为商港,是在清朝。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开辟琼州为商埠,设立琼海关。光绪二年(1876年),开辟海口为商港,海口从此成为我国对外的通商口岸之一,与国内外常有商船往来,随之而来的外国货物也不断输入海口。
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市场逐渐扩大,海口商人纷纷要求筹建商会,以“剔除内弊,考察外情”,通商情,保商利。光绪三十年(1904年),海口总商会应运而生。据悉,这是我国最早的商会组织之一,距中国近代商会雏形――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成立只晚了两年。
据业内专家分析,海口商贸业之所以逐渐发达起来,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执政者对海运事业的重视,二是国内商业已逐渐发展起来。
“海口总商会成立初期,正是海口港贸易和海运活动十分活跃的时候,因此,商会活动比较频繁。”对海口总商会历史颇有研究的原海口市人大委员会副主任芮锡森介绍,不过,随着外国货物的大量涌入,也曾使海南的家庭工业、手工业纷纷停顿倒闭,社会经济萧条了一段时间。
1939年,日军登陆海南岛,海口随即沦陷。日本帝国在海口筑起飞机场、码头堤岸,为集中财力、物力服务于战争,特意执行统制经济政策,在工商联内设立“交易协会”,加以统制,海口商业完全被操纵,日本商人根据日本侵略军的需要,陆续来到海南,掠夺海南资源,海口总商会变得有名无实,本地商人不得不停顿营业,或者外出谋生。
“旧时代的商会领袖因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经商活动中比较注重口碑和声誉。他们诚信自律,遵循老幼无欺的商业道德,并且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积极追求进步事业。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然而旧时代,由于军阀割据、外族入侵、国家积贫积弱,商会组织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商会甚至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海口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叶茂说。
1950年4月,海口市解放;同年6月,海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政府同军管会接管旧商会;12月,由海口市人民政府及工商局直接领导,成立“海口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7月,海口召开工商联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海口市工商联正式成立,商会由此过渡为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
“解放后,海口的商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抱新的时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许多商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自己的产业捐献出来,参加公私合营。”叶茂介绍。
不幸的是,“文革”时期,海口市工商联事业再度中断,直到1982年,海口市工商联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工商联才算正式恢复活动。1991年8月,中共海口市委根据中央15号文件精神,批准成立“海口市总商会”,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即海口市工商联(总商会),使商会的事业从此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从商不忘国家事业
回首海口总商会110年风雨历史,其中不乏有实力的优秀商人,他们心系祖国命运,忧国忧民,为社会进步事业和救国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
据《海口工商史料》记载,1913年,首届会长陈家富在主持商会工作时,在园内里创办“养子堂”,收容弃婴。第二年,又与海外琼籍华侨一起资助国会议员林文英回琼恢复创办《琼华日报》,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同年3月29日,陈家富被袁世凯亲信龙济光授意部将琼崖绥靖督办陈世华秘密抓捕,4月2日夜,与林文英一同在琼山县府城第一公园(今琼山工人文化宫)被枪杀。
出生于1905年海口商人家庭的邱秉衡,1922年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过后不久,上海社会革命气氛相当浓厚,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给令其倍受启发和鼓舞。毕业返琼后,曾随父赴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等地经商,但期间,邱秉衡始终支持琼崖共产党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掩护中共琼崖党组织在其祖屋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
“父亲常为共产党运送枪支,一直到现在,工商界叔伯辈中还流传着‘把那些扁担或甘蔗(指枪支)从后溪运进聚益子店里去’的桥段。”“聚益”为邱家的盐号。邱秉衡的儿子邱宏泽告诉记者,大革命时期,其父邱秉衡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不顾危险、想尽办法营救被捕者,也因此曾遭到反动政府的怀疑,被传讯多次。
1937年9月,冯白驹被捕时,邱秉衡联合徐爱之、陈鼎祥、郑昌运以及海外侨胞,纷纷写信给国民党当局,要求无条件释放冯白驹,并作为共产党首席谈判代表出席会议。
海口沦陷后,邱秉衡带家眷逃难香港。同时不忘资助共产党,组织救济队,为伤者煮饭熬粥,并把伤病员送到澳门“镜湖医院”治疗。
解放后,邱秉衡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持共产党事业,对路过自家店铺“建元行”的解放军,似亲人般地接待,不遗余力地解决吃、宿等问题。抗美援朝时期,邱秉衡在工商界中带头捐款,并将女儿邱宏芳送上前线当“志愿军”。这一切,如今都传为海口工商业界的美谈,后辈业内同行交口称赞。
商会骑楼旧址今尚在
海口总商会原址设在“南门内”(今博爱南路),1924年经申请审批才正式建址骑楼中山路15号(这里原是乾隆年间供奉名将的神庙之地),后又搬迁。如今,虽历经百余年岁月,骑楼老街区的商会旧址主体建筑仍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海口市工商联(总商会)专职副主席李有骨介绍,不久前,工作人员在清理旧址时发现了三块大小不一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清代康熙元年徐闻海安口发生的一次惊动朝野的海难事件,扩建海口总商会时被保留下来,镶嵌在墙壁上,如今成为研究海口历史和城市发展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晚清时期,随着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海口扼琼州海峡之门户,是重要贸易港口。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华侨纷纷来到海口从商,其中大多聚集于骑楼一带。”李有骨介绍,就是这些当年在骑楼开店的众多商号共同发起成立了海口总商会,现在遗留在商会骑楼旧址墙壁里的民国十四年刻立的成立商会捐款功德碑,不仅还原了历史,还将前人的善举永远保留了下来,非常值得我们珍惜。海口总商会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中,历经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的时期,带动了骑楼的发展,也为海口以及海南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海口市民营企业总数已达5万多家,占全省民营企业总数的39.19%,实现税收218.79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88.83%,吸纳就业人数近80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77.8%。
海口商会简史
“海口商会”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1919年改为“海口总商会”,1924年将江公祠和张公祠改建为商会会址(今中山路15号)。
1930年,更名为“海口市商会”,共有会员商店300余户,30年代末期,发展至1000余户。商会经费来自商店会员的缴纳:入会时缴纳基本金至少10元,月费分三级,甲级8元,乙级6元,丙级4元,以当时的币值来说,所收经费相当可观。
1950年至1953年,海口市成立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商会由此过渡为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此时会员数有6826人;然而,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1979年时,仅剩会员1163人,其中,原工商业者165人,“三小”(小商、小贩、小业主)998人。
现如今,随着海口市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截止2014年7月,有在册私营企业63206户。
相关链接:
海口商会旧址发现清代石碑 碑刻讲述海难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