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文化由来已久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城的“琼山会馆”旧址 李幸璜 摄
文昌铺前骑楼老街是“海商”文化印记之一 林萌 摄
修旧如旧的海口市中山路骑楼老街,让后人看到了许多旧时商号的招牌 李幸璜 摄
王先树像
郑有英近照 李佳飞 潘媚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
据称,早在海口总商会成立之前,胸怀世界、勤劳进取的海南人,便借助便利的海上交通,走向了世界:在全球60多个国家闪动着300多万海南人创业、生活的身影。
“海商”一词是近年才产生的,但“海商”的踪迹所到之处不可谓不广阔,其文化传播也不可谓不久远。
“海商”的“海”字,寓意着“海量”的精神境界,指的是海南商人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内容。
当然,海商群体的成长、壮大,海商精神的孕育、传播,离不开海南商人的积极贡献。
各市县纷纷建骑楼、立会馆
虽然海口总商会于1904年才成立,但早在此之前,海商文化就影响着琼州大地上的人们,其中,影响最为深刻与广泛的便数海口骑楼老街了。
自《天津条约》签订后,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大批琼籍人士开始下南洋谋生,外国人也在琼州自由往来。后来,许多琼籍归侨衣锦荣归,纷纷在海口建起以南洋风格为特色的柱廊骑楼式建筑,大约800余幢,这些建筑被用来居住和从商两用。由此,老城区的商贸业开始急速发展。
随着商家的增多竞争也越发激烈。此时,华侨海商充分发扬海商文化,本着求同存异,协同合作的目的,成立海口总商会。也由此营造出了良性竞争的商业氛围,形成良好的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口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在海南岛其他各市县,华侨商人也纷纷建骑楼,设会馆、成商会。例如,文昌的“铺前老街”。其原名为溪北,现在叫胜利街。1895年,文昌南洋商人受海商文化影响,自南洋归来后便开始在家乡建骑楼。
据了解,文昌的铺前老街被建成南北长度180余米,东西方向呈弧形的长弓似街道,为聚财敛物之意,寄托着商人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自此,大批商人驻扎此地。当时店铺中最大、最有名的“南发行”、“金泰行”、“南泰行”至今仍傲然而立。
此外,海南侨乡琼海嘉积老城区的琼籍华侨归来后,也在琼海建起了溪仔古街。溪仔街街道全长293米,宽约2.5米,因西连溪仔码头,为万泉河码头进入嘉积市区的咽喉地带,古时已是货物通道与贸易集散地,是嘉积发展成繁荣商埠的发祥地。
归国华侨纷纷回馈海南
台湾著名琼籍学者伍立成曾说,海南岛孤悬海外,土地贫瘠,物资匮乏,要想解决三餐温饱,非得出外谋生不可。因此,“下南洋”蔚然成风。之后,海商从东南亚逐渐流动到世界各地, “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成了对海商的诠释。
最难能可贵的是,海商人在有所成就后,仍不忘秉持海商精神,回馈家乡。
海口总商会常务副主席李有骨介绍,在酒店如林的泰国,祖籍海南的吕先芙先生,与父亲凭着一张租赁来的桌球台在泰国慢慢站稳脚跟后便转投入酒店业,开创了以“亚洲酒店”、“亚洲博他耶大酒店”等多家酒店为龙头,以“海波超级市场”、“施稚商业百货大楼”等百货商场为中心,综合了超市、酒店、食店、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的超大型商业城的“吕氏企业王国”。
吕先芙作为企业家,不但有骄人的建树,也拥有乐善好施的美德。不仅发展自己的事业,还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并为之积极效力。海南建省前后,吕先芙多次回到故乡海南。1986年,他看到故乡文昌市龙子山小学几乎都是危房,便同有关的领导商议集资改造危房。为教学大楼捐了港币8万多元。随后,为修筑教室、校门和图书馆,1989年和1992年共捐赠港币23万元,另捐赠人民币3000元作为学校奖学金;并赠送一台彩色电视机,以丰富师生们的业余生活等。
旅游业发展方面,为了推动家乡旅游业快速发展,吕先芙邀请郑有英、郑有华等人筹建“泰南旅业有限公司”,在文昌清澜开发区兴建宾馆、高尔夫球场、海水浴场等。
而民国时期海口赫赫有名 “大亚酒店”和“裕大商场”经营者——王先树,也为家乡海南做了颇多贡献。
王先树,又名王桂苑。其父是新加坡著名琼籍华侨殷商王绍经,王先树是王绍经的长子,1881年出生于琼海。十几岁时,王先树随父下南洋,因聪明好学、精干敏捷、熟悉经商门路,青年时代便开始往返星洲与琼州做生意。
20世纪初,王先树身带十万光洋,只身回琼创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首先在海口创办了“大亚酒店”和“裕大公司”,接着又在嘉积开办恒裕兴百货公司,创办“批局”为海外华侨给家乡亲人汇款提供服务。
解放前夕,王先树离开海南前往新加坡时,仍不忘海南的文化事业。“今日的和平影院便是当时王先树委托员工陈南洲结束所有业务后的所得资金合资建设而成的。”李有骨说。
发扬海商精神,传承海商文化
“胸怀世界、勤劳进取的海南人,用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奋斗史谱写出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牺牲奉献、冒险犯难、默默耕耘’的海商精神,并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李有骨介绍,海商先辈勤劳俭朴,坚忍不拔,仅靠“三把刀起家”:一是剃刀,理发;二是菜刀,开饭店;三是砍刀,开山辟岭种橡胶。
百年历史、百年风雨,百年发展、百年辉煌。如今,从海口总商会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海商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是在实业搏击中形成了“义利并重、实业报国、海纳百川、务实创新”的精神财富。
海口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小平介绍,海口总商会成立百余年来,企业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在战争年代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和平年代,每逢国家有大灾大难,都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海口市的非公企业在抗震救灾、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方面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近2亿元。
与此同时,一批非公经济海商人士得到迅速成长。叶茂、邢诒川、覃碧霞等被评为国家级劳动模范;邢诒川、邢青涛分别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和中国工会“十六大”代表;符史钦、陈权中、王成栋等被评为“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等。
“海口总商会的百余年历史,既是历代海商人艰苦创业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海商精神发扬光大的重要历史,推动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李有骨认为,海商人胸怀世界、勤劳进取、义利并重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激发海商人创业创新的不竭动力,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更好地继承发展、不断地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世界海商论坛召开 为海南开放及建设出谋献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