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吴之
88岁的年纪仍酷爱摄影,一生笔耕不辍的海南作家吴之,近日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神清气爽地谈起了当年的参军岁月,和海南岛解放后琼岛文学的进步。
吴之生于1926年的海南琼山,小时贫困的家中只有不到五分田地可以耕种,一家5口人,父母亲将能吃的东西都留给他和弟弟。他对党有着深沉的热爱,13岁加入琼崖纵队,便是受了父亲的影响。1939年4月16日,担任琼崖抗日独立队第一中队长的黄大猷,与吴之的父亲吴乾位等人,用吴之家上百年的一棵青皮荔枝树,制成了琼崖纵队第一尊土大炮,消灭了困守在琼山大致坡石桥村小学里的20多个日本鬼子。“我记得就在那一天晚上,我跟随部队参加了战斗,开始了‘红小鬼’的革命生涯。”
战争的残酷让吴之痛失了母亲。日军侵琼后对村庄进行扫荡,母亲被迫逃到了山里,病弱的身体加之条件的恶劣,她在山中病故了,这在后来数十年的岁月里,失去母亲的心灵伤痛连同战争中左胸胛留有的一颗日军弹头一样,不时地折磨着他。
海南解放后的1955年,吴之在屯昌县荔枝园127师代理师直工科长,协助师参谋长抓直属部队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到了晚上,他还要给师机关共产主义夜校讲社会发展史理论。备课的闲暇之余,吴之翻阅起了1954年由冯白驹指导、自己主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发展史》。1939年参加琼纵11年来的战争生活彷如昨日。“那时我就想,除了用历史、回忆录的形式来表现琼纵和自己的战友们,是不是还能尝试再用其他的文字形式表达呢?比如小说?……”这个大胆的想象着实让人兴奋。
就这样,年轻人按照自己的大胆设想,在紧张的军训中,白天操课不断,深夜写作不辍。1957年初,吴之完成了12万字的长篇小说《破晓之前》,小说描述了在党的领导下,1942年海南琼崖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打破日寇、伪军和国民党反共顽固军三面挟攻反“蚕食”斗争的英雄故事,塑造了女交通员陈淑兰、游击队长陈克强、政委洪智深等英雄人物的鲜明形象,甚至融进了自己当年在琼纵红色少年连中的亲身经历。他在书中所描写的战斗故事荡气回肠,写战友又是那么地亲切感人,一经发表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印行5万余册,轰动全岛。
当时广东作协党组书记周钢鸣评价这部作品:这是一部海南抗日游击战争的艺术写照!《中国解放区文化史》评价它:填补了海南解放区文学的空白。
随后,广东文学界将吴之采写冯白驹将军坚持母瑞山斗争的《永远不倒的红旗》、朱逸辉采写肖焕辉《六连岭上现彩云》等作品汇聚,编成报告特写集《在红色的海南岛上》。在《破晓之前》出版发行仅2个月后,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在红色的海南岛上》,收录了21篇革命故事,印行1.2万册,很快销售一空。
遗憾的是,正当琼岛文学作家们准备展示一番创作手脚时,“反地方主义”政治运动掀起,《在红色的海南岛上》被指责“为地方主义歌功颂德,为冯白驹树碑立传”,吴之和朱逸辉等作家都受到了莫须有的批判,被从军队中“转业”到地方去了。
吴之晚年在广东度过,他应广东省委之邀撰写了不少记录琼崖革命史的研究性文章,用他的话说,“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什么,这是我的毕生志愿。”
相关链接:
江非的时间感和林森的小镇吟唱:海南文学双年奖得主文学“自由谈”黎族作家黄明海作品具"当代性"引海南文学界关注走出浮躁的海南文学作家孔见、崽崽把脉海南文学:扎根本土大有作为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