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车进入大叠村范围的路上,田间、地里、路上看到的都是五六十岁老人的身影。我有点疑惑,为什么生态文明村是这样的?当到达村里时,树下阴凉处有几个老人躺在吊床上休息,他们的年龄:79、82、76、80岁。在村里的小卖部旁有很多小孩:1岁半、3岁、6岁的。而在旁边的文化广场上空无一人。
在向村里的小学方向走过去,路上基本没什么人,偶尔看到几个妇女在干农活。
一经询问,村长告诉我们,村里人的选择只有两个,留在村里和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毋庸置疑是老年人、妇女、小孩;外出务工的是年轻人。老年人留在村里,自家农活只有亲力亲为了,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在进村路上看到的现象。
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贫穷的孩子早当家,46岁的龙丁光已经有了两个孙子,当上了爷爷。他一家人是留在村里的,而能让他们留在村里不用去务工的是他家的小卖部。龙丁光说,2006年,借着大叠村建设文明生态村这一大好机会,他想到了一个好商机。于是向兄弟、各路亲戚借了一笔钱,在村里开了小卖部。当时建生态文明村,修路、建文化广场等,村里有很多人,开小卖部的第三年,他将亲戚的钱慢慢地还完了。现在这个小卖部已经开了八年,一家人能在村里做点小生意,两个孙子也有父母爷爷的陪伴。用龙丁光的话形容自家生意就是“勉勉强强”。而王大姐是2009年从广西嫁到大叠村来的,他丈夫在村里开了一个麻将店,于是她就顺带做起了卖奶茶生意,在和王大姐聊天的过程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人来买过奶茶。王大姐告诉我,平常的生意很不好,只有过节的时候,村里的村民都回家,生意才会好。
除了以上几类少数人,村里的很多人都外出务工,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不过,也可将工厂搬进大叠村。再者就是做生态农业,科技致富。像斌腾村引进科技,技术员,帮助村民寻找最有效率最有用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农民的经济也会得到提高,村里就会热闹起来。
经济基础打得好,上层建筑不是问题。建立生态文明的设施才不会成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