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2月10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文娟)所有活着的人都必然逃不开死亡,如同每一次的日出都必然迎来日落一样。然而“死亡”在教育领域却一直是个不敢提及的禁区,老师很少在课堂上教学生如何认识死亡,家长也很少会正面给孩子讲什么是死亡。死亡,让很多人感到恐惧,却没有人教我们认识恐惧背后的东西。幸运的是,记者走访发现,在海口的心理教学中,已经有一群勇敢的心理教师在用自身的经历让学生们感触死亡的存在以及死亡带给生命的正能量。
死亡教育是教学禁区
妈妈:“你爷爷走了。”
儿子:“走了?去哪儿了?”
妈妈:“去天堂度假了。”
儿子:“天堂在哪儿?”
类似这样的对话,仍在不停地继续。不少家长甚至连“死亡”一词都不敢给孩子讲,怕孩子接受不了。“死亡”,一个灰暗的词语,一个教育禁忌。近些年,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中小学都设置了心理健康课堂,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关于死亡的课题,不少心理老师坦言“还没有正面涉足”。“比如澄迈校车事故引起的学生心理问题、学生自杀等个案,我们会针对个案来进行心理辅导,在心理辅导中的危机干预涉及死亡的命题。但直接讲死亡,我们还没有具体开展。”海师附中特级心理教师李惠君老师说。
海口二中的陈丽洲以及她的心理团队则让她的学生在课堂上直接面对了“死亡”。“死亡对我本人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让我在若干年后心理仍很痛。以己推人,我认为我的学生也非常需要死亡教育。”海口二中心理老师陈丽洲说。
将死亡搬上心理课堂
“人类最深的恐惧来自死亡,只有直面死亡,才能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我选择将死亡作为心理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源于我个人的经历。”陈丽洲老师介绍。
“我的孩子刚一出生就得了败血症,一开始就离死亡很近。我的大哥在43岁那年被检查出癌症,15天后便离开了我们。这么年轻就离开人世,在同龄人中是少见的,这让我很悲痛,也很震撼,死神可以一下子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带走。两年后,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再次让我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陈老师说。“我以自己开朗的个性坚硬地隔断这一切,通过努力生活工作来忘掉死亡,但我发现只要一有机会,对死亡的恐惧便涌上来,让我整个人很难受。”
“我以自身经历为案例引导学生直面死亡,只有直面死亡,认识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才不会想不开,才能对故人、对往事有个很好的交待,从而更好坦荡、清晰地拥抱新的生命。”陈丽洲老师说。
告别死亡的仪式
“为了让学生了解死亡,卸下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对死亡的告别仪式,通过仪式,学生更加懂得生命,更能珍惜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海口二中心理老师李艾伦说。
课堂通过让学生逐一删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来体验死亡的过程,通过告别仪式对往事重新注解,把故人闪光的一面挖掘出来,卸下自己对故人的愧疚、对死亡的恐惧。
“由于文化原因,很多孩子没有亲身体验过死亡,没有触摸过亡灵,家长也没有更深地向孩子解释死亡到底是什么,很多学生觉得死亡很抽象,很恐怖。如果不做死亡方面的心理辅导,等以后孩子面对死亡时会觉得害怕,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更加积极地看待死亡,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身边存在的人。”李艾伦老师说。
海口二中高二七班学生陈佳雯在课后感言中写道:“心理老师和我们做了一个互动———在纸片上写上自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人……这五个人对于我的生命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当老师说要将其中四个逐一删去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选择到最后,我的心情已十分平静,我认为的死亡是重生,是团聚。”
关于死亡的绘本
海师附中李惠君老师建议老师们借助绘本叙述来帮助学生认识死亡。关于死亡话题非常好的绘本故事书有:
《一片叶子掉下来》
《獾的礼物》
《小鲁的池塘》
《好好哭吧》
《爷爷没有穿西装》
《爸爸,你能听见吗?》
《我永远爱你》
《再见了,艾玛奶奶》
《祝你生日快乐》
《爷爷变成了幽灵》
《外公》
《长大做个好爷爷》
《熊和山猫》
《黛西的球》
《精彩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