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宝岛生根的“茅屋大学”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范南虹 林红生 时间:2014-12-15 09:10:43 星期一

 

  1959年,王震(中)参与建设热农科院劳动  苏晓杰 翻拍

 

  热区,汇聚着最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海南,因其热带和亚热带的地理、气候优势,以全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在国家粮食、橡胶等战略物资的安全上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60年前,一个以天然橡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保障国家战略安全为己任的科研机构在广州诞生了,旋即迁址当时还非常落后的海南。此后,60年来,它几经变迁,伴随着共和国的风雨征程,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大胆创新、无私奉献的发展道路,为海南、为中国热带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视察过,并对热科院的发展寄予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月11日,在热科院庆祝建院60周年座谈会上,院长王庆煌回顾了热科院6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年来对热科院的关怀和支持。

  打破国际封锁

  建立特种林业研究所

  “上个世纪60年代,热科院应运而生,它是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保障国家战略物资长期有效供给而成立的。所以,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和重视热科院的发展。”热科院第一任院长、原国家农业部部长何康解答了记者心中的疑问。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即对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51年春对我国施行橡胶封锁。为了反封锁反禁运,1951年中苏双方曾协议过合作发展橡胶,1952年9月,我国同苏联正式签订了《中苏关于橡胶技术合作协议》。地处热带的海南,自然成为产业发展首选之地。

  记者曾两次采访何康,他向记者讲述了鲜为人知的热科院成立及发展的故事:1952年底,原国家林垦部根据中央发展天然橡胶的需要,决定以原广西桐油研究所、重庆工业试验所橡胶组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并从有关科教单位抽调一批专家和分配应届毕业生组建研究所;1953年,成立了建所筹备委员会,起名特种林业研究所;1954年,研究所随同华南垦殖局从林业部划归农业部领导,改名为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称热作所),它就是热科院的前身。

  “无论命名特种林业研究所,还是热带林业研究所,为的是不对外公开我国天然橡胶研究。”何康说,当他接到任务组建研究所时,对橡胶一无所知,是树是草都不知道,甚至还以为是能吃的热带水果。

  何康走马上任后,便奔赴海南、云南、广东等地调查研究,了解橡胶生长习性以及寻找更多能适合种植橡胶的地方。

  “根据中苏当时协议,要在三年内种植800万亩橡胶。”1952年,中央从部队抽调两个师一个团,组织20万胶工,浩浩荡荡开往全国热区,建立国营橡胶农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垦荒植胶。

  由于任务紧迫和缺乏经验,当时提出了“先大陆后海南,先草原后森林,先平原后丘陵”的植胶方针,计划1952年至1957年,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5省区,种植800万亩橡胶,以后逐步形成在我国大陆每年可达产胶10万吨的目标。

  不久后,中苏橡胶协定被废除了,苏联专家也撤走了。中央将目标压缩至200万亩,以后再扩种。

  科研要走进生产一线王震力主迁所建院

  王震,传奇英雄、共和国受人尊敬的国家副主席,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热科院,还使热科院积累起“艰苦创业、大胆创新、无私奉献”的热科院精神。

  从1958年至1988年的30年间,王震曾经六次到热科院,关注着热科院建设与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当年热作所从广东“迁所建院”于海南,便是在时任国家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力主下促成的。

  热科院原党委书记潘衍庆(已故)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第一次见到王震同志是在1956年,当时他作为中日友好使者从广州经香港去日本,在广州停留期间,他到热作所视察,并对所里高级研究人员及各单位代表讲话,着重指出,搞橡胶研究不能把研究所设在远离橡胶植区的广州,要南下迁到海南岛,很好地接触实际。”

  热科院退休多年的老专家王秉中回忆,那时的海南很落后,非常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王震的提议遭到了当时研究所的一位苏联专家和一些老教授的竭力反对,他们认为科研院所应该建在水电、交通、通讯都很便利的地方,这样才方便与外界交流和联系。

  但王震极力主张搬迁。“他的态度很坚决,甚至还说‘如果你们不搬到海南去,农垦部就放弃广东的研究所不要了,我到海南去重建一个研究所。’看到王震搬迁决心如此之大,大家也就不再反对。”

  1958年3月,经何康等人反复考察选址,热作所从广东搬迁到海南儋州。于是,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同时建立了。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南岛设立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搬迁得很彻底!”何老告诉大家,大多数同志都是举家搬迁,当时研究所雇了一条船,把仪器、设备、家具、日常生活用品一齐搬到了海南。

  “搬到海南后,条件很艰苦,大家一边割茅草盖茅屋,招生办大学,一边搞科研。很多学生招来后,看到是‘茅屋大学’都哭了。”老人们回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王震多次到热作所,与师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像当年打仗一样,带领师生们一起创业。

  迁所建院时,郝永禄教授才25岁。“我那时年轻,王震在我心中是一位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大英雄,形象很高大,我很崇拜他。听说要搬迁,我毫无怨言地跟他走。”

  郝永禄告诉记者,王震是个很俭朴的人。“1959年,‘两院’开荒造田,王震那时51岁了,还和年轻人一起扛起锄头造田,一干就是几个钟头,这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时至今日,60年过去了,热科院的老专家们都认为:没有王震就没有热科院,正是在王震同志的关怀下,热科院才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儋州农村扎下根,从“茅屋大学”逐步建立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热科院。

  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周恩来为热科院题词

  “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周恩来为热科院的这句题词,在海南几乎是家喻户晓。它鼓舞着热科院广大科研人员艰苦奋斗,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1960年2月9日,不足“两岁”的热科院迎来了周恩来总理。已退休定居在湛江的喻鸿飞老人,当时曾参与接待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回忆半个世纪前那段难忘的往事,喻老仍然很激动:“那是热科院历史上最重大、最光荣的事情。”

  喻鸿飞告诉记者,1960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热科院当时在科研、教学等工作上、生活上非常困难。

  “总理的到来,稳定了大家的情绪,鼓舞了两院科研人员的士气。”喻鸿飞说,在院领导的请求下,总理挥毫为大家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60年来,在总理题词的鼓舞下,热科院突出一个“热”字,一以贯之,坚持始终,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从事热带农业科学研究的科学院。

  由于热科院在国家战略上的特殊地位,历年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关怀和支持。在周恩来题词之外,胡锦涛主席还曾指示热科院“你们在我国是唯一的,要争取办成世界一流的”,进一步激励热科院人不断创新、勇攀高峰。

  60年,一甲子的光辉岁月,在一代又一代热科院人的努力下,当初的茅房科研所,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8个科研及附属机构、16个热带农业重点学科、47个二级学科、7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平台、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8万亩科研试验基地的综合性国家农业科研机构。

 

相关链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泥腿子”院长王庆煌
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道让海南沙地能种牧草
云南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常明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